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1)

01

当BE美学照进现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博主发文:为什么大家都喜欢BE美学呢?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2)

因为只有BE了才能通过以前甜蜜的各种细节反衬出现在多么苦,只有BE了才能让许许多多人牵肠挂肚,只有BE了才证明曾经千万人中最和衬的那个人,曾经真的爱过,因为和别人都不一样,我不管,BE yyds!

何为BE美学?这里的BE就是Bad Ending的简写,寓意为遗憾、让人伤心的结局。

BE美学爱好者,是指喜欢看be文学的一类人。如今,不少观众热爱在这些不完美的结局当中寻找一种别样的美感,比起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玻璃渣里找糖吃的BE大军们对这种“悲剧美”乐在其中,剧情越虐越“上头”。

BE美学的影视能够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就是意难平,那种念念不忘、有血有肉的cp磕起来才带感。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happy ending,悲剧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

BE美学爱好者喜欢看be文学,大概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happy ending,悲剧往往更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有时候喜欢看BE文学,也是一种发泄,从痛里寻找快感。

BE美学,大概就美在“永远不能忘怀,永远无法重来”。

亚里士多德从哲学和文艺的角度对“美学”做了阐释。

至于“美学”,其概念始于公元前300多年。在它尚未被专属名词定义的情况下,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从哲学和文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在名为“Aesthetica”的著作中指出,思想是灵魂认识力量的结果,对于理解知识的特性至关重要。在定义所谓“灵魂的低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美学”产生了。

在这里,鲍姆嘉通已跳脱艺术范畴,站在人类感知及认知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美学。从此,美学(aesthetics)作为一门科学被正式命名。

观众们面对电视剧里的各种bad ending,内心绝望。

显然,“BE美学”这个网络流行语难以企及真正意义上的美学的高度。然而必须承认,它确乎是一个被影视爱好者广泛讨论,且值得关注的流行现象。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3)

02

为什么钟情BE美学的“受虐”?

网友分享神往BE美学的缘由。

爱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好看,爱要在对立中产生才好看,爱要爱上不能爱的人才好看,爱要在世俗的压力下爱着才好看,爱要彼此误解才好看,爱要为爱伤到血肉模糊才好看,爱要爱到变成另外一个人才好看,爱要经历过一切磨难,忽然决定不再爱了才好看。

爱是世上最美的事物,却要面目全非才好看。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里说,首先是因为观者认为自己和悲剧是有距离的,而距离产生美,其次是因为这种距离而产生的安全感。

为什么BE美学这么受欢迎?刷屏的BE美学有什么魅力?

①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网友称:以前的我唯爱圆满,现在的我:be才是真正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爱而不得,深情被辜负,美好的结局往往是人们将自身的遗憾在故事里圆满,但看多了就会觉得假。就像我们很多人承认美好爱情的存在,但不认为它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破镜往往难圆,暗恋窥不见天日,错过也终成遗憾,电影终究照不到现实。我们都无法穿越时空去弥补遗憾,所有意难平也终会平,火热的心也终将会冷却。

世人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生存,爱从来都是基于生活以上的精神世界,是悬浮在空中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在爱情里“生离”的痛苦是大于“死别”的,最难过的瞬间一定不是相爱却不能相守,天人永隔的时候,而是你明白你和这个人没有以后了。以后,他给过你的,没给过你的,都要给另一个人了。明明两个人都还活着,偶尔还会见面还会联系,但是永远都回不到从前了。

BE美学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包含着最热烈和纯粹的爱,但还是败给了现实,那种延绵无期的凄凉感和破碎感,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凄美震撼,是错过也许是不够勇敢,是遗憾但无从知晓。

这样的无奈不是悬浮的,它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真实的表现力,或许BE美学的极致就在于你能感受到结局是一种宿命使然。

美好都有一个期限,所以结局是bad ending,残忍的是现实主义,平凡人的悲欢离合却能让你我感同身受,毕竟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痛苦才是人之常情。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4)

②自恋的需要

BE是不完美的象征,在生活中,我们也更多的追求着HE,为更圆满的人生而奋斗,但为什么在艺术作品里,BE的残缺反而更显得纯粹动人呢?

其实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类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悲剧性就有所体现。

在创作中,作者往往会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为作品增添戏剧性,将角色陷入两难的境地,引出观众对于情节的思考,让观众在不自觉中融入了故事,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共情,使作品引人入胜,这也是众多影视剧拥有BE结局的原因。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完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完美,而BE的结局各有各的遗憾。happy ending就像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记住此刻的美好,然后向前看,继续进入下一个故事中。

而bad ending就像一串省略号,主人公之间的羁绊永远不会磨灭,让我们在心中不断期待着转圜的可能。

即使这份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未来的某天不经意想起时,心中最柔软的那处地方还是会为之触动。与其说我们喜欢的是BE的结局,不如说是那份遗憾让我们印象深刻。在看到BE故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与故事的主人公共情,在无意识中代入了自己?现实的痛苦,总是不堪的,而美学中的痛苦,虽然同样能使人沉浸刺痛,但它最好的是巧妙地保护了我们的自恋:代入主人公,我的经历是凄美动人的;代入主人公,我不必真正地在现实中感受苦难,感受到失去。既渴望、害怕又极致地活着的矛盾,在某个层面上得到了完美释放和解决。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对没有实现的愿望念念不忘,牵挂着那个因为意气用事而错过的人,后悔着自己曾经的不珍惜,讨厌着那个在面对反对时软弱的自己。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5)

03

BE美学应与生活分开

在现实生活中,BE美学真的是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态度吗?我们真的应该沉溺于所有的这些遗憾和不如意,从而放弃更多的可能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并非如此。电视剧情再催泪,也只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虚构的故事;别人的感情再虐心,也终究是属于他人的自家事。

与其沉溺于过去的种种,不如相信在平行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想要的结局,将BE带来的遗憾化为现实生活中努力的动力,如何寻找动力,稳定内心?这边有一些好法子:

①审视自己目前的状态

BE的美学固然值得欣赏,但看到BE,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握当下,让自己的生活中每件事都不留下遗憾,这才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有一个词叫“傻逼速率”,这不是骂人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经常审视自己,看看过去的自己是不是傻逼。如果你没发现一-年前、半年前的自己是傻逼,说明你几乎没有长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想起过去做的事情,你会很奇怪,为什么当时的自己会做出这么不明智的。

笔者本人自己经常有这种感觉,比如说,我现在看我以前录制的vlog,总能发现各种问题,不是行为令人摸不着头脑,就是说话不经大脑,或者讲述事情逻辑混乱,摸不着北。

所以,“傻逼速率”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长进的好办法,也许我们以前或许因为沉溺BE美学做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沉浸“淋雨”“著作疼痛文学”但不必慌张,每过一段时间做一次自我审视,你会发现,“抓马”的行为会不断减少,动力也会随之增加。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6)

②利用心流

你是不是有时候发现,做事的效率提高很多、忘却时间的存在?

其实,你是进入了心流状态。心流状态和内在动力互相促进,内在动力带来心流,一旦体验过心流的作用,就更有动力去做事。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心流呢?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 第一点: 消除分心,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要想进入心流状态,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消除让自己分心的事情,比如把手机调静音,或者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后,也.不要着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慢慢进入心流状态。

• 第二点: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设定清晰的目标。如果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做喜欢的事情时,还要设立清晰的目标,清楚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目的明确,也更容易沉浸其中。

• 第三点: 给自己增加一些挑战。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做起来太过简单,我们也会有无聊的感觉。因此,在做事时,给自己增加一些挑战。比如,你喜欢读书,每次读10页,这对你来说很简单。那么下一次,你可以挑战读15页。

为了达到不沉溺美学的遗憾中的目标,进入心流状态,做事更有内驱动力。

写在最后

无论是BE还是HE,也许最好的Ending是,在那个虚拟但精彩的平行世界里,我们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却仍然能够接受他们的选择。

而故事落幕之后,我们也在情感的梦幻联动过程中,发现了面对现实生活的新的认知与领悟。

毕竟,美学可以定格最终的一帧画面,现实中却不一定有结局。无论曾经是怡然理顺还是撕心裂肺,结尾之后,也带着坚定与力量,勇敢地走下去吧。

be文学和be美学(BE美学盛行越虐越美丽)(7)

References:

[1].Peng Jixiang.On Tragedy and Comedy[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4(04):126-131.

[2].Jing Hongmei. The Tradition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edies and the Modern Turn[J]. Qilu Yiyuan, 2009(06):30-35.

作者:鹿大发

排版:三酱

点击关注【解X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