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山真实传说(宁远九疑山民间传说之三十六)

编者按:舜帝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道德文明的鼻祖。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几千年来,舜葬地宁远九疑山流传说许多有关舜帝的传说故事,现分集转发,以飨读者。

九疑岩里黄河流

  杨 鹏

  九疑山有座紫霞岩,深邃、美丽。那里面除了而孔构成的千姿百态的景物以外,还有一条长长的阴河。那阴河回肠九转,激流奔泻,据说可以流到广东。这里的瑶汉老乡,都把它叫做“九曲黄河”。

石门山真实传说(宁远九疑山民间传说之三十六)(1)

  九疑山里怎么会有黄河流淌呢?原来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尧帝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治水的办法很笨。他用的是筑堤堵截的办法,哪里洪水泛滥,就在哪里堵塞,结果堤越筑越高,水越堵越多,水患也就越来越严重。尧帝见了忧心如焚,鲧也十分焦躁。他听说玉帝有一种神土,名叫“息壤”,能够自己生长。心想若是用息壤来筑堤,水涨堤高,就不怕洪水猖狂,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偷偷上天去窃取息壤。谁知他性情急躁,动作粗鲁,被守卫息壤的天将发觉了。偷土不成,便被尧处死。

  鲧死以后,他的儿子禹决心继承父亲遗志,治理水患,消灭洪灾。禹采取的措施和他父亲不同,他不筑堤,也不堵漏,用的是疏通河道、导疏入海的办法。当时水患最厉害的是黄河,禹就首先治理黄河。

  黄河源远流长,流到龙门山的时候,遇到阻拦,就乱冲乱撞,四处奔流,所以这里水灾最为严重,鲧曾经筑堤九十九次就垮了九十九回。这一回,禹不筑堤了,天天去开山。龙门山尽是石头,用锤子捶,錾子凿,好费力啊!禹一怒之下,头一摇,脚一蹬,变成了一只身高九丈、腰大十围的巨熊,牙如开山耙,爪如劈山斧。他看到那满山满崖的坚硬顽石,“喀味,“喀味”,用牙拼命地咬;“哗啦”,“哗啦”用脚使劲地扒。被他几咬几扒,那硬梆梆的悬崖峭壁上,就敝开了一个豁口。他咬呀咬呀,开山粑似的钢牙咬缺了,嘴巴流血了,他不管;他扒呀,扒呀,劈山斧似的铁爪崩断了,脚掌脱皮了,他不顾。

好个英雄的禹,就在这龙门山上,一个劲地咬,一个劲地扒,足足四十九天没动窝,硬是把龙门山扒开了一个九十九丈的大缺口。如今你到龙门山上去一看还有禹变成熊口咬脚扒的痕迹呢!眼看黄河水哗啦啦地穿山而过,再也不泛滥了。他笑眯眯地将身一抖,恢复了人形。老百姓那个欢喜劲真是没法提了。人们欢乐够了,就扛上锄,提起锹,跟着禹去开挖河道。

  禹治水是因势利导,根据地形决定开河办法,所以河水乖乖地听从他的指挥,他见我国北方地形复杂,这儿是高山,那儿是平地;这里有陡岭,那里有深潭,河道不能明直走。于是他就叫这万里黄河避开山,躲开岭,过平川,闯深潭,弯弯曲曲地流向东洋大海。

  黄河这样流究竟行不行呢?禹想把这个办法向舜帝报告。当时,舜帝正在南巡,一时间哪能回到北方来察看黄河呢?而且治理的河道又这样长,舜帝也没有功夫走遍九曲黄河的每一道弯弯拐拐呀!怎样才能把治河的细微末节讲清楚,而又让舜帝少花时间呢?禹皱着眉头,边走边想,不觉来到了王屋山。一位八百八十岁的老头儿,摸着八尺八寸长的白胡子,抖动着三寸三分长的白眉毛,笑嘻嘻地向禹说:“你不晓得把黄河搬给舜帝看看呀?”禹心中陡地一亮:对,做个黄河模型献给舜帝看!于是,他挖来五台山的胶泥,凿下太行山的石块,捏呀捏,塑啊塑,忙了七天七夜,做成了九曲黄河的模型,连夜赶到了九疑山,献给了舜帝。

  舜帝看到这座模型,好不高兴呀!但只见万山丛中,惊涛奔腾,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小一条黄河水,浩浩荡荡,流了半个中国。

  舜帝眉开眼笑,一把拉住禹说:“你干得好哇,水就该这样治!”舜帝见禹年轻能干,一心为着老百姓,是个有魄力、有智慧、勤劳有为的人,后来就把帝位传给了他。

  当时,九疑山的老百姓看了这座九曲黄河的模型,人人惊叹,个个夸奖。人们要记住禹治水的功绩,都请求舜帝把模型留在九疑山,好让后代子孙观赏。舜帝答应了老百姓的请求。但是,这珍贵的模型,可不能让它日晒雨淋,弄坏了哟。于是,舜帝选定了这座幽深的紫霞岩,郑重地把模型放了进去。不信,你到九疑山来看看,那九曲黄河,还在紫霞岩里滔滔奔流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