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萧何张良三个谁的位置比较大(张良同为汉初三杰)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韩信萧何张良三个谁的位置比较大(张良同为汉初三杰)(1)

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身为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同时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军事方面,韩信的确是有着过人的能力,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统一天下的愿望就很难实现,可说是谁拥有韩信、能用好韩信,谁就能获得天下。然而,在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和张良 都被列入“世家”,但是韩信却只能入“列传”。

韩信萧何张良三个谁的位置比较大(张良同为汉初三杰)(2)

  • 萧何不是萧丞相世家,而是萧相国世家,说明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在朝廷之中位极人臣。而且萧何也是汉朝功劳最大的功臣。
  •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而且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史记把他列为留侯世家。

前两人列为世家都无可争议,为何在司马迁的眼中,韩信的地位和评价都比两人低呢?

韩信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四个角色都当过,比之前两人最高爵位封侯,他可是封过两个异姓王的。“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萧何张良三个谁的位置比较大(张良同为汉初三杰)(3)

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帝王得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诸侯,列传是传奇人物。虽然大体上是这么个标准,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韩信,隐含着司马迁对人物历史功过的褒贬。 按照常理应该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阴侯世家,但是他的传记确是淮阴侯列传,韩信被低看的原因大致有二:

  1. 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常理,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劝他逐鹿天下,他总是回绝,说明他对于时局的把握是不敏感的,政治上犹豫不决,为将帅可以,但自身的缺陷是非常大的,没有帝王命。
  2. 韩信可以说是军事巨人、政治侏儒。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极易招来杀身之祸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知进退。

他相信刘邦曾经答应“五不死”的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须知,自古以来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何况是真想杀一个人还需要理由吗?最终吕后将韩信置于一口大钟之下,让宫女用白练布将其活活勒死。

韩信萧何张良三个谁的位置比较大(张良同为汉初三杰)(4)

当刘邦班师回朝的路上听闻韩信被杀之时,史记记载了他当时的心情:“且喜且怜之”

这五个字表明了刘邦当时复杂的心态,韩信的军事才能可谓是千百年难得一见,为了大汉江山的永固,杀了他无可厚非,此刻刘邦是高兴欢喜的;身兼百战,亡赵国灭齐国,战楚霸王,多年来沙场征伐,为报答知遇之恩,交出钟离昧,不理睬蒯通之三分天下之计,对刘邦可谓是仁至义尽,虽不免有点狂妄,可却是功勋卓著,从齐王转封为楚王,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刘邦一个个举措,对待韩信实为不公,这点刘邦深明却也不得不防,一个“怜”字,可见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深深同情,杀你不是因为忠不忠心,而是因为你有造反的能力,仅此而已。

为臣者做到韩信这份上,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敛,被后世之人认为是自寻死路。以上的缺陷,最终落了个悲惨的结局,史官对他的评价自然不会太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