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第38章,原文如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明明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论语》这部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很多章节可以单独成文,可以完整表达意思。但要真正读懂孔子及孔子的思想,还是要整篇《论语》系统理解,才能正确明白孔子表达的意思。所以先看一下上文第37章内容: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乱世而隐居,其次是择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开不好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恶言。”孔子说:“这样做的人有七位了。”【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鲁少连。】

关于以上处世方式:孔子在《论语·泰伯》讲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表达的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孔子非常敬重伯夷、叔齐等人的为人,可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是,孔子身处春秋末年,正是“邦无道”的时代,为什么孔子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反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累累如丧家之犬”地奔走在列国之间,推行他的仁政思想。

假如我们对孔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年代久远难以理解。那就把孔子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放到2020年。

“已亥年末,庚子年春,荆楚大地疫,染者数万计,江城封,荆楚悲,众人皆恐,足不出户,举国防。时天下震动,九州一心,青丝,白发,皆身先士卒。布衣,商客,皆争先解囊。政医兵者扛鼎逆行为之勇战也,能者皆竭力行之,献物捐资,同守之!......”【好文借用】

上文中的有一位白发老人——钟南山,他建议公众:“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看到钟院士坐在餐车上疲惫的身影,作为武汉人,内心充满无比的感动与感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

无双国士钟南山一生,正是践行孔子“先之,劳之,无倦。”教诲的榜样。

“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作为领导者,自己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然后带领干部员工一起努力工作,并且永远无厌无倦。

钟院士的率先垂范,感动了无数国人、激励了无数后辈。一封特殊的请愿书,用实际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

历史再回到500多年前的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南京言官戴铣、薄彦徽等因触怒刘瑾而下狱。大臣们被刘瑾杀的杀、抓的抓,一时间,朝里朝外,人人禁若寒蝉。此时此刻,阳明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仗义上疏,得罪刘瑾,廷杖四十,差点死于非命,后被贬贵州龙场驿驿丞。

王阳明,“明朝一哥”,可以说是当时、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的、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肯定清楚刘瑾的权势及他上书后的险恶处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他还不顾个人之安危,勇敢上书。

依我看来,阳明先生十二岁就立志读书当圣人,所以不仅是在龙场命悬一线时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在上书前肯定也会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阳明先生站出来了!置生死而度外!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那种有良知、有担当、舍生取义的圣贤精神体现。

在我学习中华文化后,经常做一些“裹经”的事,会引起一些人的不理解,我心里的回答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裹经”一词应该由“贬”升“褒”,其义应为熟读经书、明白经义、坚持原则,依道而行。

“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

勤能补拙,勤劳是人最朴实的品质,勤勉工作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人若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光靠努力就不行了,需要智慧的引领。因为,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能力重要;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大的事业,塑造高尚的道德,以德服人,以德聚人,依赖众人之力成就大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应天道,才能成就千秋伟业。

在门人看来,孔子不识时务;在刘瑾看来,阳明看不清形势。而正是两位圣人少年立志、勤学,中年知天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终成两位圣人!

孔圣人是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面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们更应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不负韶华,迎难而上,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