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

【学习小组按】去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点出过13个问题,(学习小组4月30日文章《【干部必读】点出的这13个问题,谁来回答?》有过详细解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

13个如何系列解读之一

【学习小组按】

去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点出过13个问题,(学习小组4月30日文章《【干部必读】点出的这13个问题,谁来回答?》有过详细解读)。

从今天开始,学习小组将依次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解读。投稿邮箱:xuexixiaozu123@qq.com。

这13个问题是: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4,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

6,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

7,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

9,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10,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1,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

12,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3,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今天,我们来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作者张广昭,“学习小组”组员,现任职于中央机关某单位,最新出版《增强“四个意识”》一书。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13个如何”的问题。这“13个如何”,都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理论性、现实性都很强。其中,首个“如何”即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大家知道,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说,并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分类,也是学术界的普遍分类,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学说,是实事求是的学说,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从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说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得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有着深刻的论述:“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由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大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政治灵魂。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共衰亡以及东欧解体,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同时在繁荣发展,一些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疑惑和不解,甚至有个别人被“历史终结论”的论调所左右。对此,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保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邓小平1986年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也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阶段,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能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达阶段,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过时。社会历史发展尽管会面临曲折,但整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现实中,一些干部群众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怀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深刻内涵理解不够,尤其对共产主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内涵不甚了解。《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物质极大丰富和共享的社会,具有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真理性的,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切,源于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源于中央政治局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色和历史担当。

作者张广昭,“学习小组”组员,现任职于中央机关某单位,最新出版《增强“四个意识”》一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