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方法远离尿失禁患者教案(丁小强用爱与技术)

听闻“尿毒症”三个字,有许多人将它与绝望、悲观、放弃联系起来,然而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的透析室里,却充满着温情的故事——

透析了30多年的老奶奶,度过自己耄耋之年的生日,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边透析边陪伴儿女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在透析中尝尽了人间的喜乐,看着子女长大、结婚生子,过上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连续透析7、8年,在病房里相识相知,最后走在一起的患友伉俪……透析室好像一个“爱的家”,每位患者都是彼此的亲人,每周相逢几次,而他们的大家长——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教授,非但给予最规范有效的治疗,更为患友们带来生的希望、爱的关怀。

33年从医,丁小强带领团队建立我国最大规模透析队列之一,年透析近10万例次;高效规范的透析质控体系,显著提升了血液透析质量和安全,患者年死亡率由11.2%降至7.1%,五年生存率达71%,透析水平位列国际领先。“我的目标是让尿毒症患者能够重拾工作、重返社会,有个完整的家庭,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丁小强说。

严谨与钻研,成就现代透析管理

丁小强当医学生时,师从我国著名肾脏病学专家廖履坦教授,导师的严谨用功为他留下深刻印象:廖教授是心血管专业出身,转行做肾脏病,知识面广,经验丰富,擅长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常常为了抢救一名危重病人而数日不眠,为了观察一个医学现象而坚守病人床旁数日,为了弄清一个医学难题而进行数百次的动物实验。如此科研精神激励了学生丁小强,多年后,他像导师一样,以极度认真又儒雅的从医风格,抚平了无数患者的心。

经济社会转型,伴随肾脏疾病谱发生极大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脏病发病多。丁小强回忆:以往上海郊区误食青鱼胆致病的患者不少,而今几乎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尿毒症的发生率走高。早在二、三十年前,人人听到尿毒症闻之色变,甚至有年轻小伙子因得尿毒症而精神失常的极端病例发生。“当患者就在你面前,看着他们遇到生命绝境,身为医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丁小强告诉记者。

丁小强刚上班时,科室内透析室仅有五台机器,透析技术相对落后,当时的透析技术没有突破,透析反应大,患者生存率迟迟上不去。也正是这一阶段,先进的现代透析模式开始起步,他率领团队优化血液透析技术,完善血液透析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透析工程技术专业,这一系列工作摘得全国医院品质管理一等奖,为上海乃至全国透析安全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亦为透析患者延长生存质量奠定了基础。

五个方法远离尿失禁患者教案(丁小强用爱与技术)(1)

每一位透析患者,值得重拾生活

什么是尿毒症?什么又是透析?专家进行了一番科普:人体肾脏形状犹如蚕豆,大小犹如手掌,发挥排毒的重要功能,在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中起关键作用,并在调节血压、造血和骨骼生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尿毒症即肾脏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排毒,透析便是将人体血液“清洗一遍”,人工将体内毒素和水分排出来。

疾病谱的变化已发现:目前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主要以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为主,对慢性肾病疾病谱的监测发现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比近年来逐渐上升至约27%,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50%。专家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透析人群的绝对数量和占人群比例都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如何帮助这一人群回归正常生活是肾脏疾病临床医护队伍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相信,先进科学的透析技术,能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与学习,重拾对生活的乐观与自信。”丁小强一直怀揣这样的信念,并将它普及给更多医务人员。

30年前的一位患者小姜,便是在这样的信念下,按下人生“重启键”。小姜与妈妈曾摆摊维持生计,来找还是小医生的丁小强时,已经是尿毒症期。倔强的小姜不相信自己患病,更无法接受“往后都要透析”的人生。她自行停止透析,至外地寻求“偏方”。错误的治疗认知,导致她心脏受损、血压不稳定,这些都预示着她连最后的透析机会可能也要丧失,人生面临鬼门关。

丁小强接手了这一棘手病例。他先悉心治疗,使患者身体可以耐受透析;再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透析方案,小姜逐步接受了治疗,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姜陪伴女儿长大、读书、工作。在病友会上她常常分享,“假如没有丁主任,怎会有我的今天?!是他帮我重新过上了幸福、美好而平凡的生活。如今的我,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想成为血透室的‘奇迹’!”

“病家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提升尿毒症患者的幸福感,是丁小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见,曾经透析室门前的烟灰缸里烟蒂不少,而今却几乎找不到,“过去患者与家属听到透析都特别焦虑,现在好多了!”这背后,是他领衔团队的开拓创新与辛勤付出。

“要确保透析时不出现低血压,否则重要脏器功能会受损。为了尽可能减少透析当中低血压,需要实时准确地评估透析过程中的心脏功能,为此我们首创了在透析过程中应用心动超声图实时监控心脏的技术,藉此指导透析方案的调整,显著减少了透析低血压发生……”他解释道。丁小强在团队内一直反复叮嘱年轻医生,对医疗技术的开拓创新要永不知足,这才是真正提高患者幸福感的重要保证,而丁小强则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早在199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肾病透析患者登记制度,一张8K纸张设计多个问卷,通过系统化随访与管理,不仅为临床总结经验提供依据,更为全国肾病科医生提供了示范,丁小强亲身参与这项开创性工作。现如今,多项来自丁小强团队的创新成果已成透析领域的行业规范,并普及推广开来,不仅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透析患者真正感到优质的透析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希望。

2001 年,妇产科医院一名高龄、高危三胞胎产妇几乎“承包”了所有能致死的危重症:心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急性肾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生命危在旦夕,丁小强主任深夜骑着自行车赶到产科手术室,在产妇心跳停止的情况下,指导医护人员做床旁血液透析,经过 1 个月日以继夜地奋战,终于将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肾功能恢复,保住了4个鲜活的生命,还三胞胎一个完整的家。常人难以坚持的艰辛,丁小强看来却很有成就感,“如果当晚患者救了回来,我骑车回家的时候真的特别开心!那种满足感,我想其他职业很难感受到。”

探索求实的医者路,每个脚印都有回报

在丁小强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透析技术和质量不断提高,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期大于10年的透析患者不占少数。透析室里,他给予患者生的希望,更感受到了人间无价的爱。病友们与家人的亲情、爱情深深触动着这位孜孜不倦探索透析新技术的领路人。陪伴外孙透析20年的老外婆今年已经90高龄,每每看到老外婆推着轮椅送孙子透析都令这位大医动容;一对年轻人在透析室里相识,彼此鼓劲儿,共度人生最艰难的阶段,最终走到一起,给医生护士发起了喜糖……而失败的病例,也并不是没有。“近20年前,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送来时肌酐特别高,已经神志不清,出现急性左心衰,最终还是去世了。我至今记得他的名字。”丁小强说,“即便时间已很久远,我依然常常想起孩子的脸,如果他送来再早一点、如果我动作再快一点,如果……可能今天他早就长成帅气的小伙子了!”

让更多肾病患者及家属知悉透析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分辨症状,丁小强在埋头工作20年时“抬头”发现:除了手中的治疗仪器,更应多做科普。2014年由他牵头发起“上海肾脏周”,每年持续两周时间云集上海肾脏病领域专家,义务为市民普及相关知识,同时主编多部肾脏病科普书籍。基于他与同行孜孜不倦的努力,而今上海肾病患者择期透析率从不到30%升至70%有余,透析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70%,达国际一流水平。这一先进理念同时传播至全国,而今,我国尿毒症患者透析覆盖率提高了五倍,由80/百万人上升至400/百万人,丁小强在其中功不可没。

如今上海正在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各类高难度手术量日渐增加,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也大幅提升。已功成名就的丁小强,颇具前瞻性地针对急性肾损伤防治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在国际率先开展“急性肾损伤实时预警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新技术12项,其中3项被国际指南采用推荐。近8年新技术将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升高一倍,心脏术后危重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则下降20%,这一成果荣膺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医生时基础性的、琐碎的事情多,但心中要有信念,治病救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每个小小的锻炼都是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为了今后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从医路上没有白走的路,每步脚印最终都会得到回报。”回首33年医者路,他这样总结道。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中山医院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