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课堂走进校园(未来课堂用空间改变教育)

文/都大伟你在学生时代坐过的教室是什么样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互动课堂走进校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互动课堂走进校园(未来课堂用空间改变教育)

互动课堂走进校园

文/都大伟

你在学生时代坐过的教室是什么样的?

四平八稳,四十八张课桌排成八列六行,前后各一个黑板,是不是这样?

确实,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内心对教室的认知。

那么现在告诉你,有这样一间教室:这间教室四分之一的墙是被拆掉的,直接通向教室以外甚至学校以外的物理空间;教室内部的桌椅都可以移动组合,方便学生随机组成各种小组讨论;周围的墙壁挂了九块触摸屏,既可以展示教师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控点击进行练习操作;每张课桌上可能会放一个平板电脑;教室内安装了环境监测系统,可以自动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来调温调光。你会不会觉得,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实际上,这样的教室环境已经在现实中产生。上海市西中学便把教室、图书馆和电脑房整合为一体,芬兰桑拿拉赫蒂学校设计了半开放性的、支持教室内外合作学习的教室布局,浙江大学的智慧教室设计了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武汉育才中学则设置了“云端教室”——在教室内,老师轻点电子白板,题目就会出现在全班的同学的平板电脑上。

这种全新的教学空间,被称为“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背景。伴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组织形态的改变、职业边界的重塑和隐隐欲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下的时代,已然成为一个各领域都在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转型”时代。这样的“大转型”,对掌握相关技术、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也要转型。

未来人才是什么样子?应具备哪些特质?就上述问题。李开复曾经他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描绘了这样一幅“人才画像”:未来的人才应该同时成为一名融会贯通者、创新实践者、跨领域融合者、三商皆高者、沟通合作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乐观者。而为了系统培养出具备上述种种特质的、适应时代转型的人才,育人的第一站——基础教育领域势必要首先进行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性报告《学习的人文主义未来》对此也进行了阐述。

在这种背景下,今天的基础教育确实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基础教育领域最关键的场所之一——课堂,也因而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在对课堂改革方向的不断讨论中,一个专门的研究主题逐渐形成,这一主题被称为“未来课堂”。

有关“未来课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1988年,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了“智慧教室”这一概念。对“智慧教室”的诸多描述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未来课堂。在国内,早在2001年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未来课堂”的论文。在国内媒体上,这一概念出现得更早一些,1999年的《每周电脑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教学网市场不容忽视——巨龙营造未来课堂》的文章,这篇文章整体上是把未来课堂界定为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网”而实现的“校园网络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高校所设的科研机构(以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典型代表)开始聚焦研究“未来课堂”这一领域。和未来课堂有关的研究日趋精细化。

未来课堂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标准答案。未来课堂首先当然是一个实体的课堂空间,但与传统的课堂空间不同的是,它的智能化程度和交互化程度都很高。这一课堂空间包括了许多具体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扬声器和互联网。除了这些硬件设备,未来课堂还会使用诸多可视化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环境。

打造未来课堂并非易事。比如说,想打造一个本文开头描述的那种未来课堂,可能需要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高灵敏触屏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目前,未来课堂还出现了技术整合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当然,无论是对未来课堂下怎样的定义,也无论从哪个视角研究未来课堂,我们都必须承认,未来课堂的核心就是互动,或者说,互动就是未来课堂的灵魂,是未来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上述未来课堂所包含的各种技术以及承载技术的环境,其实都是在给未来课堂的互动性提供基本的支持手段,提供增强师生互动性的“加速器”——平板电脑、触摸屏可以让教师的指令瞬时且近距离地呈现到每个学生的眼前,也能让每个学生的即时练习情况快速反馈给授课教师,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这就是未来课堂的优势。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那么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是以建构学生认知为中心。学生需要在未来课堂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情绪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技术有助于提高未来课堂的课堂效率,提高师生互动的程度,面向未来,未来课堂将在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上发挥更大优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