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

1968年3月,北京知青王桂华和姐姐王桂娜一起去陕北甘泉县李家坡插队。本来按照政策规定,姐妹俩只要一人下乡就可以了,可妹妹在学校听了知青办的工作人员的介绍,“陕北瓜果遍地,牛羊满坡”,她也要跟姐姐一起下乡接受劳动锻炼。父母拗不过只好同意了,他们也觉得姐妹俩一起下乡,相互能有个照应。

王桂华的父母都是纺织厂的工人,一辈子就两个女儿。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王桂华性格外向,平时大大咧咧的,喜欢往男孩儿堆里扎,父亲就给这个女儿改名叫王桂华,把她当儿子养了。姐姐王桂娜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说话,但是爱使小性子,爱钻牛角尖。

临行前母亲特意交代姐姐,到了乡下一定要照顾好妹妹,又交代妹妹,要学会收收性子,别到处乱跑,16岁了,要有点大姑娘的样子。有啥情况及时给家里写信。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姐妹俩嘻嘻哈哈的,把下乡当成一次愉快的旅行了。

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1)

可姐妹俩到了陕北,眼前所见到的景象让她们大失所望!所谓的“瓜果遍地,牛羊满坡”,只是电影里见到的场景。这里的生活特别贫困,一个生产队也就十几头牛,每家每户喂的羊也就三、五只,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卖了,一个月也不见一次肉。

平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吃水问题,因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常年风沙大,干旱少雨。在村外低洼处打了一口井,队长每天收工后赶着牛车去那里拉水,然后每家每户分一些水。吃水像吃油一样,所以村民们自觉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一盆洗脸水全家人洗过了,不会倒掉,而是用来浇菜。洗澡更是奢望,一个女人一个月差不多能洗一次澡,而男劳力几个月才会洗一次澡。直到脖子上的“车圈印”特别明显了,就用毛巾擦一擦。没办法,水金贵!

来李家坡的有六名女知青和八名男知青。队长把大家分别安置在两个大窑洞里。我不说这里的劳动有多累,也不说伙食有多差。知青们来到这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洗澡。城里有澡堂子,星期天可以去泡泡澡,清清爽爽的。可来到这里想洗澡只有靠自己。

水井离村子有四、五里地,姐妹俩一起去抬水。一开始姐姐要每天洗一次澡,不洗浑身就痒痒,睡不着觉,后来妹妹就提议一个星期洗一次。身子痒了忍一忍,困极了就能睡着了。再说了,抬一桶水要来回七、八里地,真够受累的,又干了一天的活,姐姐只好同意了。

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2)

大家难以接受这么苦的生活条件,想家想得厉害。给家里写信,父母知道了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写信安慰,更多的是寄来了好吃的,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家里经济条件好的自然就收到好吃的多一些。

男生的忍耐力要强一些,大家晚上在一起下下棋,打打牌,一天也就过去了。可女生的忍耐力要差很多。有的女生实在受不了苦,晚上躺到床上偷偷抹眼泪。

那天有个女生没忍住,哭出了声,惹着其他几个女生跟着哭起来。王桂华说:哭啥呢?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再苦也没人替你受。几句话说的,大家慢慢止住了哭声。

后来知青当中就有两对谈起了恋爱,两个男生都是家里经济条件好的,两个女生都是长得不错的。王桂娜姐妹俩在学校里被誉为姐妹一枝花,到了这里自然就成为男生们追求的目标。

可姐妹俩相互打气,不在农村谈恋爱。可命运的发展有时候往往让人身不由己。

村里有个青年叫李阳,他爹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厨师,乡亲们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会请他来做菜。相传他年轻时在西安城大饭店里做过掌勺,厨艺那是没说的。年纪大了,回到老家。可在家里仍然闲不住,人家有了事请他帮忙,乡里乡亲的,哪有不去的道理。李阳跟父亲后面打打下手,慢慢的他就得到爹的真传,加上年轻人好学,他的名声也渐渐响了起来。

李阳人长得不错,又有手艺,上门提亲的人自然不少,他也打算相一个漂亮、贤惠的女孩成个家算了。可自从城里的女知青来了以后,李阳见到了城里的漂亮姑娘,心里就有了想法,他对王桂娜情有独钟。平时李阳和王桂娜有过几次接触,他主动和她打招呼,可她爱答不理的。李阳心有不甘,他在等待机会。

知青下乡第二年,那年雨水特别勤,李家坡也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那天下午,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在地里干活的知青们随着老乡一起往家跑。跑到半路雨大了起来,队长就让人赶紧躲进路边的小窑洞里(专门用来躲雨或干活累了歇脚的地方)。大家都躲进了小窑洞里。

王桂娜也躲进了一个特别小的窑洞里。这个窑洞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王桂娜进去后感觉上衣被雨淋湿了,贴在身上很难受。外面的雨特别大,听不见人说话,只有哗哗的雨声。王桂娜看看四周无人就脱掉上衣,拧起雨水来,顺便擦擦身上的汗,感觉清爽多了。

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3)

王桂娜想跳进雨里洗个澡,可一个大姑娘家哪能那么做?她正准备穿上衣服,这时候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这个人正是李阳,他一身酒气地闯了进来。原来邻村有人家办喜事,请他掌勺。他办好事吃完饭往回赶,被暴雨浇了,正巧想躲进路边的窑洞里。

突然间他看见了王桂娜白嫩的肌肤,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王桂娜忙拿起上衣遮住身子,大喊道:流氓,赶快出去!李阳猛然清醒,赶快跑出去了。他跑了几步又钻进另外一个窑洞里,见里面也挤满了人,他又跑了出来,冒雨往家里跑去。

王桂娜越想越气,自己的身子就这样被一个大男人看了。她悄悄把这事告知了妹妹,妹妹说:等瞅准机会一定要好好收拾那小子!可没等她们教训,第三天收工后,姐妹俩走在小路上,李阳从路边的小沟里冒了出来。他拦住了姐妹俩的去路,手里拎着一只烧鸡和一包油炸花生米。

王桂华警惕地问:你小子占了我姐的便宜,现在又找上门来,欠揍是不是?

李阳忙满脸堆笑地说:对不起两位姐姐,那天我不是故意的,是场误会,我来陪礼了。说完把东西递过来。王桂娜连忙说:不要,不要,我们从不随便吃别人的东西。

李阳说:这是赔礼的,你不要就扔地上喂狗吧!说完转身跑了。王桂华说:要,怎么不要?不然就太便宜了那小子了!正好可以解解馋!

这事就算告一段落了,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此李阳算是和王桂娜有了交集,每次给别人帮厨回来,人家送的鸡、鱼、肉,他都会分一些给她送来。王桂娜拒收,可他每次都会以陪礼之名送来,然后转身就走。经常吃他送来的东西,姐妹俩对他的态度也渐渐有了变化,再也不是拒之门外。

有一次村里好多人都传染上了疟疾,王桂娜不小心被感染上了。她高烧不退,说胡话,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队长请来了赤脚医生,连挂了两瓶吊水,第二天王桂娜终于退了烧,但身体仍很虚弱。李阳听到消息把自家的老母鸡杀了,炖了一大锅鸡汤送到了知青点。他的说辞是队长让他送过来的。

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4)

王桂娜喝了鸡汤身上出了汗,感觉轻松多了,剩下的鸡汤被几个姐妹分享喝了。被一个男人这样呵护着,王桂娜对李阳有了好感,一年后她滋生了想嫁给他的想法。可王桂华知道后非常气愤,她说:说好了我们两个谁都不许谈对象的...你要找也找个知情吧?找个农民,将来有你后悔的!

王桂华写信告知了父母,他们也是极力反对女儿嫁到农村。可王桂娜铁了心了,她就认准了李阳。

1972年7月,王桂娜和李阳喜结连理。王桂华气得不愿意出席婚礼。王桂娜苦苦相求,“好妹妹,你一定要去,你可是我的亲妹妹,代表的是娘家人啊!”王桂华这才参加了婚礼。

60年代知青插队和当地女子的情感(进窑洞避雨撞见她的身子)(5)

因为王桂娜嫁给了农民,在当地成了名人,1973年3月,他被推荐去大队小学当了名代课老师。次年镇中学缺少英语老师,她又被调去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这样一干就是五年,1978年知青大返城,妹妹王桂华和知青们一起先后回到了城里。她接替母亲的工作,在纺织厂做了一名女工,后来和一修理工结了婚。

王桂娜因为在农村成了家,一直没能回城。1992年李阳在西安城开了一家饭店,由于他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自己又独创了几个菜,饭店的生意越做越好。后来他又扩大了规模,在城里连开了五家分店。

生意做大了,饭店缺少管理人员,王贵娜毅然辞去公职,来到饭店帮忙打理生意。几年下来,两口子在西安城买了房,买了车,有了存款,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王桂华夫妻俩由于企业改制,工厂效益不好,两口子双双下岗,自谋职业。他们脸皮薄,小生意看不起,大生意本钱大不敢做,在家五年坐石山空。两口子你怨我,我怨你,经常吵架闹着要离婚。

母亲非常心痛,打电话求助王桂娜。她找李阳商议如何帮助妹妹一家度过难关。李阳说:都是自家人,好说。两口子要是愿意来饭店帮忙,每月每人开1万,干好了年底还有提成。如果他们想单干,我教他们做菜的手艺。

王桂娜打电话征求妹妹的意见,王桂华哭了。她当即表示:明天就和丈夫一起坐车来西安。

王桂华当晚彻夜难眠,她想起了当年下乡插队的许多事情,当时她是如何激烈反对姐姐嫁给李阳的。可她一直看不起的李阳,事业上顺风顺水,如今向她伸出了援手,这让她羞愧难当,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

命运有时候特别神奇,当时的选择熟优熟劣,谁也说不清楚,对吗?

大家好,我是一亩情感园,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男人,解读女人,每日有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