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觉得不烫小孩为什么觉得烫(问问孩子水烫不烫)

几个同事午休时坐在一起闲聊,聊到最近天气变冷了,如何给孩子驱寒之类的事。

同事A说:“昨天晚上我给孩子烧水泡脚,孩子不领情,还大声说,水怎么这么烫。我明明试过水温了,觉得一点都不烫啊。”

同事B附和道:“我们家也有个同款。让他泡澡,水都快凉了还在那里呱呱叫,说我是「烫猪」。给他兑了水,拉他进去泡,死活不干,居然在那里又哭又闹,气死我了。”

我好奇地问:“问问孩子,水烫不烫,很难吗?”

见同事想要辩驳,我补充说:“新生儿、早产儿皮肤厚度只有成人表皮的1/10,稍微大点的婴儿仅为成人的1/3。宝宝皮肤要比大人皮肤薄、脆弱,角质层厚度也更薄。大人感觉舒服的热水温度,对孩子来说可是很烫的。”

更何况,每个人体感温度不一样,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冷热的耐受力也不同。

问问孩子水烫不烫,让孩子自己试水温,多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上来就抱怨孩子,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就能简单地解决。

我们觉得不烫小孩为什么觉得烫(问问孩子水烫不烫)(1)


应该对孩子的意见、情感和个性给予应有的尊重。

虽然他们年纪还不大,但是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虽然看上去很天真,但这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的结晶。

先尊重孩子的观点,而不是嘲笑和指责,向他们讲清楚,要确认其中的合理性,再进行指导,而不是只会抱怨。

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可是,如果水温都不让孩子尝试,他们又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设计孩子「未来」,而设计的基础就是「我觉得」。

这些家长也许自作聪明地认为,他们在为孩子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帮助不懂事的孩子选择自己的未来。

这其实没有必要。

孩子在开始学习走路和说话以前,家长基本上都可以容忍孩子的任何行为。但是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忍耐也渐渐消退,从宽厚变成了严厉,甚至是责骂。


如果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就失去了人生的主动性,或变得懒惰,或变得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我们必须区分真实的感觉和情感的反应,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感受来自内心,而情感反应是我们过去潜意识模式的一种条件反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处于一种条件反射模式,因此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们,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尊重孩子的情绪是有效育儿的基本原则。

因为这是亲子交流的基础。如果孩子们觉得他们无法和我们交流,那么他们的存在会让他们感到紧张。他们不会把我们当作伙伴,或者觉得我们作为盟友进入他们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我们似乎和他们处于两极,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要求他们做什么,孩子们会觉得这是教官的命令,甚至是敌人的命令。因此,他们要么无视我们的指令,要么反击。如果我们惩罚他,只会让他觉得我们是他的对手,让他对我们更有敌意。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都想让父母尊重他们。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做某事,孩子们通常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强求孩子,有时候孩子的倔强和任性,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被父母逼迫。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反抗父母的原因。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积极地反馈、引导和支持孩子愿意做的事情。


当然,并不是无限制地「尊重」。

尊重孩子的意见,是要有个限度的,不然容易造成父母失去权威,或让孩子变得盲目自大。

比如,之前已经确定的事情就不要再形式上征询了。

尊重一个孩子,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不过很显然,这件事,还是父母说了算。但也有一些家长,一开始并没有和自己的孩子商量,而是在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之后,再和自己的孩子讨论,征求自己的意见。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种请求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真诚。或是,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任意改变他们的决定。

也不要很轻易地妥协。

父母在征询孩子的意见时,一定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征询意见,不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当孩子对父母的一些决定表示反对时,父母会把孩子的想法当成“尊重孩子”,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就会对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

更不要总是顺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想法往往会有所不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就会害怕自己被冠以“过于强权”。一旦发生冲突,孩子就会妥协,成为家庭的掌控者,失去了基本的权威,孩子就是家里的小霸王。

我们觉得不烫小孩为什么觉得烫(问问孩子水烫不烫)(2)


也许,看起来并不容易一下子就做到,不必担心,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问问孩子「水烫不烫」,很难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