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一书当中的所有桥段之中,空城计堪称最具“争议”的一章。

小说当中,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势如破竹,只用了八天的时间便抵达新城,斩孟达,并且在后续作战之中直取街亭,完成了“绝其粮道”的战略方针,使得诸葛亮无奈“挥泪斩马谡”,最终围困孔明于西城。

此时的诸葛亮正忙于粮草调动,手上只有二千五百名老弱病残的士兵,且无大将,双方之间的实力对比毫无悬念。

可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蜀汉就要就此亡国之时,罗贯中却在这时为诸葛亮安排了“空城计”一幕。

在西城保卫战里,诸葛亮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甚至还安然自若,坐在城门之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见到这一景象,疑心大起,随后“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

虽然这段描写符合小说里的人物性格,也的确契合了历史上司马懿没能在这场战斗里攻破蜀汉的事实。

但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其中的矛盾实在不少:要知道,司马懿手上可是有十五万大军呀,哪怕就派几千人进城也足以揭穿诸葛亮的“谎言”,就算真的不敢进城,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之上,魏军万箭齐发,还能让他如此潇洒自在吗?

那么在这司马懿撤兵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考量呢?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2)

“空城计”的背后:久攻不下的蜀汉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后人所虚构的,真实的诸葛亮从未用过如此计谋。

但是,与小说情节相同的是,司马懿也的确和诸葛亮在魏蜀边境展开过一系列军事对抗,但是每一次作战都未能取得足以“灭国”的优势。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3)

三国时期魏国坐据着广袤的中原地带,人口繁多,粮食丰富,而相比之下,蜀汉此时所拥有的四川盆地实在不值一提,彼时的四川尚未完全开发,且周边蛮族林立人口仅为魏国十分之一,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经济实力上来看都处于劣势。

益州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无视十倍国力的地步。

从历史上来看,四川盆地失守并不罕见。

暂且不提司马懿的本家司马错当年就曾经辅佐秦惠文王拿下了四川,甚至就在“空城计事件”发生的十几年前,刘备也曾经在实力尚弱的情况之下打败刘璋入主益州。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4)

就算益州在这几十年里休养生息,又能强大到哪里呢?难不成司马懿的军力比之蜀汉,还不如当年的刘备比之刘璋吗?

从各个角度上来看,在双方的对比之中,蜀国都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如果非要给蜀汉政权一个屹立不倒的理由,那大概就是“政清人和”了。

刘备去世以后,为蜀汉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班子,文臣内政上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人物,武将里也不乏赵云、黄忠、马超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虽然关羽张飞已然去世,但他们的子嗣关兴张苞也扛起了父辈的大旗。

作为蜀汉嫡系成员,这些臣子基本上不会有所二心,全国上下也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条件,和“复兴汉室”的觉悟。

但反观另一方面,这些条件所带来的的优势也是及其有限的,毕竟,就算再怎么政通人和,蜀汉所能掌握的也仅仅是一州之地,天下的九分之一罢了。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5)

在北方,自从曹丕登基以后,就已经开始了近乎迅速的实力扩张,曹操尚在人世之时,虽然名义上掌握着整个长江以北,但是很多地方都采取了羁縻制度。

例如,在青州和徐州,虽然名义上认同曹操的统治,但实际上一直以臧霸、孙观等地方割据势力把握,他们掌握着独立的土地和军队,这也使得曹操在征战当中一直放不开手脚。

但到了曹丕时期,凭借着多次军事行动,青、徐两地的隐患被彻底扫除,魏国的国力以及其迅猛的速度上升,到了黄初末年,曹魏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双方的实力差距几乎已经到了悬殊的地步。

对于这些问题,诸葛亮当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在会在劣势的情况之下,先后发起了五次北伐,但可惜的是,五次北伐均告失败,蜀国始终被牢牢按在了益州,无法动弹。

但颇为意外的是,纵使到了司马懿时期,魏国已然成长为庞然大物,在对蜀作战过程当中却“花样百出”,以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姿势失败。

到了后期,司马懿还是靠着据守,硬生生的才算熬死了诸葛亮,取得了这场较量的胜利。从这个结果上来看,司马懿赢得确实称不上好看,甚至有些“丢人”,难道他真的是个人能力不比诸葛亮吗?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6)

蛰伏数十年,司马懿的最佳时机

世人皆知诸葛亮乃“卧龙”,“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也并不差到哪去,作为三国六十年乱世的最大的赢家,恐怕没人敢说,司马懿是一个能力低下的人。

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两岁,但是其仕途上一直称得上是“低调”,诸葛亮二十六岁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计,三十岁便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名扬天下。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7)

而相比之下,司马懿则默默无闻,在他二十九岁之前一直处于隐居状态,没有任何功绩,但虽说如此,每一个见过司马懿,与之打过交道的人,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

南阳太守杨俊素称其:“非寻常之子”,汉尚书崔琰称其:“英姿不凡”,世人从未见过司马懿立过什么大功,办过什么大事,但是当谈起他的时候,没有人敢予以质疑。

正因如此,曹操才会选择在司马懿二十九岁的时候请其出仕。

对于曹操的请求,司马懿当场拒绝了,但是曹操不是刘备,他没有“三顾茅庐”的雅兴,最终还是将其强行带到了身边。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8)

尽管在曹魏任职之时,司马懿依然鲜少发表看法,但是曹操还是给出了最高评价:“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句话是对曹丕说的,告诉他,司马懿绝非屈居于人之下的普通臣子,在未来,他一定会干预老曹家的传承。

但对于曹操的警告,曹丕并没有听进去,此时的他已然被司马懿彻底折服,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之好,甚至在曹操面前还多次维护司马懿。

再加上司马懿听闻此事后,立马变得“勤于职守”,最终才使得曹操放下了戒心,不再多提。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9)

意思是,真正善于作战的将军,从来没有过于耀眼的赫赫功绩,他们总是在作战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以最稳妥的姿态,取得最好的结果。

不使得一切超出预料的事情发生,从外人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并没有充满戏剧性的耀眼功绩,但是这种平淡的本身才是为将者最好的品质。

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善战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对蜀作战当中,司马懿似乎一直在有意识的“放水”。

街亭一战以后,司马懿斩杀俘虏万人,原本正应该大军挥师南下之际,却突然停下了脚步,不肯再前。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0)

司马懿在军事上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闪击战”的典范,千里奔袭长驱直入尤为擅长,可是,此时的他却毅然选择了防御。

其中的深意在于:乱世之中,司马懿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一柄利剑,它甚至不需要出鞘,只要握在手中,不为敌人所用便足以。

但是如果放在统一年代,司马懿毫无疑问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这只鹰会在何时振翅而飞。

历史上不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案例,因此,对于司马懿而言,维持这样的乱世,有着极大的必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诸葛亮已经成了他的工具,只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依然存在,那他就有停滞不前的借口,慢慢的等待自己的时机。

因此,即便真的有机会能够消灭诸葛亮,司马懿也不会为之所动,对于他而言,建功立业只不过虚名,但是如果诸葛亮不复存在,绝对会使得自身处境陷入不利。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1)

图穷匕见,司马家族迎来最终胜利

空城计看似虚构,事实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的确是历史情况的真实写照。

对于司马懿而言,最终目的还是等待时机,在自己的实力足够颠覆政权之前,他不会给曹魏一个安全无虞的环境。

曹操任内,司马懿如此,关系要好的曹丕上台以后,司马懿依然如此,但尽管无奇胜,无勇功,司马懿在曹魏实力当中的官职和影响力,却每一天都在提升。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2)

从一个小小的文学掾再到曹丕临终前钦定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转变。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更多则在于战场之外:司马懿想要诸葛亮为自己拖延更多的时间,而诸葛亮则想要依靠司马懿的“怠战”来为蜀国延续更多的寿命。

这场较量是不对等的,毕竟对于弱小的蜀国而言,每一次出征几乎都是倾举国之力,司马懿每次以防守姿态“赖”过去,都会使得蜀国几年的积累一扫而空。

结果只会使得蜀国获胜的希望愈发渺茫,公元234年,在自己生命的前一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3)

这场战斗诸葛亮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为了解决粮草问题,他在几年前就开始在渭、滨屯粮,为了避免双方悬殊过大,他还联络了孙权,一起发兵。

在这场战斗之前,诸葛亮就已经立下了方案,那就是争取在野战当中歼灭魏军主力,诸葛亮本身就有着极高的军事造诣,在作战之前也曾经进行了诸多准备,他知道,只有在野战中取胜,才能彻底改变蜀国的命运。

然而司马懿却依然背水筑营,在纸面实力数倍于诸葛亮时,仍采取防御姿态。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4)

蜀魏相峙了百多日,诸葛亮多次派人叫阵,甚至送上妇人衣物羞辱,但司马懿始终按兵不动。

魏军将领不解用意,要求出战,司马懿就开始耍赖,声称要求上表魏帝请战,百般推脱,到了后来,甚至魏帝也坐不住了,专门派辛毗督战,司马懿才慢悠悠的发兵出击。

然而,时间没有站在诸葛亮这一边。

公元235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临终之前,虽然双方仍未进行正面对战,但此时的诸葛亮已然明白这场战争,蜀国败了,临终时,他交代姜维秘不发丧,整顿军马撤回蜀国。

当蜀军撤退,司马懿来到了蜀军遗留的营寨,当看到眼前部署有秩序的营寨以后,就连他也不由得感到心惊。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5)

做出了对于这位宿敌最后的评价:亮真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死了,但是对于司马懿而言,他的“拖延”方针依然没变:此时正值魏国多事之秋,北方鲜卑作乱刚刚平定,公孙渊又再次起兵,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司马懿立马放下了与蜀国的作战北上,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奔波”之中。

同年年底,曹叡病危,朝政再次陷入动荡,更没有人有力气对付司马懿了。

在司马懿有意无意的领导之下,曹魏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局面,一方面战场之上大败高句丽,破东濊、平濊貊,另一方面,朝堂之上混乱不堪,曹氏宗亲个个放纵跋扈。

司马懿的空城计(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16)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但是司马家族已然权倾朝野,昔日的曹氏宗亲已然成为了他们的傀儡,普天之下,再无任何人能够压制司马家族。

直到这时,司马家族才展开了灭蜀计划,出乎意料的是,司马懿任内几十年都没能攻入的益州,这一刻突然异常的好打。

仅仅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魏国五路大军就已经兵临城下,后主刘禅出降,蜀汉就此亡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