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

杜草隧道始建于1942年,距今已有80岁的“高龄”了。每年进入11月份,隧道内就会出现结冰现象,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列车的运行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几十年如一日,一群不为人知的隧道“打冰人”就默默坚守在这里。最近,这里迎来了新鲜血液——两位00后第三代“打冰人”,接过了传承三代的打冰锤。

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1)

无论天多冷都要钻进八旬隧道清理渗水积冰

近日,两位00后迎来了他们的首次打冰作业。面对极寒天气、积冰打滑、任务量大等一连串挑战,还有不到两年就要退休的师傅王维先在作业前还是要唠叨几句,帮助小伙子们快速适应工作。

牡丹江工务段牡丹江路桥车间朝阳隧道养修工区工长王维先告诉两位新人,“这是咱今年第一场雪,咱这个道非常难走,风口还大,下完雪之后比别的地方都得深二三百(毫米)厚,待会注意点脚下,别绊倒了啥的啊,咱进洞之后再慢走细看,首先保证人身安全啊。”

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2)

据了解,杜草隧道是百年滨绥铁路线上的咽喉要道,日均列车通过量达100余趟,是重要的粮食、木材、化肥等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由于建成久远、地处高寒地带,常年频繁的降雪降雨让这里在冬季特别容易发生结冰、渗水,工队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积冰及时处理干净,保证列车在隧道内安全通过。

随着冬季隧道渗水点增多,即便前一天刚处理完的积冰点,第二天也随时可能出现。想要在昏暗的隧道内不留隐患排查一遍,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还要日积月累练就出“火眼金睛”的好本事。

作为师傅,王维先言传身教告诉两位徒弟,“你们看这嘎达得有200(毫米)厚了,今天必须得处理干净了,昨天处理完了,今天一宿就到这儿了。”很快,在师傅的示范下,两位00后紧跟着挥舞起沉甸甸的打冰工具。生涩的动作让他们的打冰“首秀”进展得并不顺利。

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3)

每天徒步10公里,隧道凿冰要一气呵成

王维先告诉两位徒弟,“咱这刨冰吧不光是体力活它还是个技术活,特别刨这个立面的时候要贴着这个边墙,底面的时候贴着盖板,咱刨的时候尽可量一气把它刨完,要不越刨越歇越累。”

由于杜草隧道构造的特殊性,他们要检查的上下行线路需要分别巡查两个洞口,在这条长约近4公里的隧道里巡检打冰,意味着他们在寒风刺骨的黑暗环境里,每天要徒步作业近10公里。

作业艰苦加上山区闭塞枯燥的条件,让工区十几年来,鲜有年轻人的身影。作为杜草隧道的二代打冰人,接班父亲守护了这里几十年的王维先,对两位00后第三代打冰人寄予了厚望。

这次作业,王维先特意带上了自己“传家宝”。在工具有限,作业量更大条件更为艰苦的上个世纪,他的父亲正是凭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手中的这把打冰锤让一次次险情化险为夷。

王维先告诉两位00后徒弟,“这把锤子是我父亲留给我的,特殊情况下才能用,打这个钢轨底下的冰,必须得用它。我也快退休了哈,这把锤子就交给你俩了,一定要把它使用好。”

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4)

师徒几人打冰后一起吃饺子,讲述隧道故事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一路上,随着师傅反复的讲解示范,两位00后逐渐摸到了窍门。虽然工作很累,但徒弟们收获了宝贵的一课。

收工后,工人们返回工区,师傅特意准备了饺子馅,师徒一起下厨,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天的寒意一扫而光。

铁路冰雪灾害纪录片(极寒天钻进八旬)(5)

王维先问徒弟们:“感觉是不是像在家过年似的?”“嗯,是好吃。”徒弟们说。

饭后,两位00后围坐在师傅两旁,听他讲起了杜草隧道的往事,快退休的王维先有对徒弟说不完的叮嘱和期待。

已经一连十多年没回家过春节的王维先告诉记者,尽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培养好第三代打冰人,把打冰锤传承下去,让杜草隧道几十年的安全纪录能够延续,就是他最骄傲的事。

通讯员:孙涛;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栾德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