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的风范(民国才女张爱玲)

遇见你我变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所有的爱情里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觉在对等的情感关系中,这种卑微是相互的,是男女双方对一份情感的努力和付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民国才女张爱玲的风范?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风范(民国才女张爱玲)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风范

遇见你我变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所有的爱情里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觉。在对等的情感关系中,这种卑微是相互的,是男女双方对一份情感的努力和付出。

——张爱玲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凡是提及张爱玲,便能想到她那高傲、清冷的着一袭旗袍的美艳模样,眼神里掺杂的,是冷傲,却也有几分温情。一眼望去,却望不到边,只能止不住惊叹:

这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奇女子。

张爱玲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也称得上是有名的“官二代”,她的生母名叫黄素琼(字逸梵)。

张爱玲与母亲

比起同龄的普通家庭,她的出生环境相对优渥,所以张爱玲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自1924年起,张爱玲听从父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

1928年,年仅8岁的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从小的培养和熏陶,让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展露出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

1932年,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经过长期的教育,张爱玲在文学方面取得了颇高的成就,光是她笔下的优秀作品就不胜枚举。

张爱玲的部分作品

步入文坛的她,不仅活跃地产出小说、散文,甚至涉猎电影剧本、学术论著和译文,当之无愧地配得上「民国才女」的称号。

可是,为何如此优秀的大才女张爱玲会一生不幸、颠沛流离,甚至过世一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这一切要从她的「原生家庭」和「三段爱情」说起:

一、原生家庭带给张爱玲的阴影,让她一辈子难以被治愈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在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虽然家底富足、不愁吃穿,但有得必有失,父亲对她没有体贴入微的照顾和呵护,母亲则性格独立、思想新潮。

这样的母亲不愿受到父亲的束缚,追求新式思想和自由恋爱,与传统、封建的父亲争执不断, 二人之间的感情很快便破裂,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

于是,父亲迎娶了继母,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年幼的张爱玲一直同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

继母终究不如亲生母亲般对她呵护有加,倔强的张爱玲一开始便不喜欢这个父亲娶进家门的「新妈妈」,也从未对她友善相待。

《张爱玲说》

这样倔强的性格让父亲非常恼怒,特别是在生了弟弟后,父亲对张爱玲的关心更少了,她高中毕业那年提出想去英国留学,一向讨厌「洋文化」的传统父亲,自然是不允许她出国。

张爱玲不断挣扎,并投奔母亲的住处留宿半月之久,没想到回来的时候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并在家禁足半年,得了重病也无人关心,好在保姆偷偷为其治疗才得以保全性命。她因此对父亲彻底失望,转而投奔母亲。

张爱玲与母亲的回忆

自小崇拜和向往母亲的她,真正如愿以偿地与母亲共同相处之后,两人之间也产生了诸多矛盾,母亲早已有自己的男友,拥有新生活。张爱玲也逐渐对母亲失望,并放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家庭破碎,让本就敏感的张爱玲更加内向、悲观。我猜想,或许那些文学作品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她用文字在诉说、倾诉着内心的悲伤、生活的不幸。

二、不幸的家庭,甚至影响了张爱玲的三段爱情

童年的经历,一方面让她畏惧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让她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

张爱玲的一生都在追逐着幸福、寻找着寄托、渴望着温情,却又矛盾、纠结到无法自拔,她内心想勇敢地去爱,却又不敢用力拥抱对方;她全身心地大胆投入,却又伤痕累累。她渴望着被爱,却又一次次错失了深爱她的人。

张爱玲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甚至成为了她一生的爱情的阴影。

01:遇到爱情容易自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遇见你我变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所有的爱情里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觉。”

这段被众人熟知的话正出自于张爱玲的笔下,却深刻地反映了她与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爱恨与纠葛。

初遇胡兰成时,她被他的风度翩翩所打动,胡兰成对她的疯狂追求,让她招架不住,“缴械投降”,她将自己的全盘托出,甚至不留一点筹码,胡兰成花心,在得知他已经有家室、与舞女暧昧不清后,她甚至还是一次次原谅了他。

张爱玲与胡兰成

是因为爱吗?

或许是,但这是一种极其「卑微」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爱到深处,她竟然连自己都不顾,前前后后三十万的稿费都给了胡兰成。但终究还是被伤害到疲惫,终究放手。

张爱玲的一句“我将只是萎谢了”,结束了这段让她饱受折磨却心痛的爱情。

有多少女孩,在爱情里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爱」?即便外界给予了很多正向评价,也还是会怀疑自己:「我真的值得吗?」

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提到:

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自爱、自信、自我观。

这样放下身段、放低姿态去卑微地维系感情的行为,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你忘记了:在任何关系里,最重要的、摆在首位的,必须是「自己」。只有先做到「自尊」、「自爱」,别人才会真心爱你。

02:缺乏安全感、过度敏感,总是患得患失,

大部分人熟知张爱玲的两段感情,一段是与胡兰成,另一段是与赖雅,却不知张爱玲这一生中,还有一个被她放在内心深处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桑弧。

他是张爱玲小说《小团圆》中燕山的原型:

《小团圆》

令人惊异的是,这样小女生的字句,竟出自于孤傲、清冷的张爱玲笔下。我们也能从中窥探到张爱玲那颗敏感、脆弱、渴望被爱的心灵,她的心,就好比初生的嫩芽,柔软、易碎,却无时无刻渴望着阳光。

二人相识始于电影合作,桑弧外表英俊、性情十分温厚沉稳、经济实力丰厚,各方面都几乎无可挑剔。这样的他,却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张爱玲的敏感情绪,对待张爱玲倾尽所有的耐心,悉心照顾她的情绪和自尊。

按理说,这就是张爱玲所渴望的美好爱情。可是,又是什么让两人最终错过?

自幼在不被悉心呵护和关照的环境下长大的张爱玲,内心极度缺爱,对待爱情,她需要不断「索取」那些幼年时家庭缺失的爱,她需要对方无条件地给予自己关注、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可是,矛盾的是,她又时常厌恶那个真实的自己,害怕对方嫌弃自己的脆弱、疲于应付自己的敏感……

她的不安全感愈加重,爱情的负担也愈加沉。

《小团圆》

对待这样的一段感情,张爱玲终究还是放弃了。

本可以是一段佳话,却最终以分散收场。

爱情里的「过度敏感」到底有多可怕?

从不断追问对方是否还爱自己开始,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总是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当出现一点瑕疵的时候,容易瞬间崩溃瓦解。她们害怕着、担忧着:在某一瞬间,对方就会不再爱自己、永远离开自己。

往往你最害怕的结局,会因为你的过度害怕而成真。

「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爱情从来都不是能够让人无限索取「安全感」的场所,「安全感」往往源自于内心对自我的认同感,我们不可能在拥有一段美好爱情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有情绪和需求都「依附」和「捆绑」在对方身上。那些收获美满爱情的人,前提是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爱情是“1 1>2”的加法题,互助互惠、互相扶持和理解的爱情才最美。

结语:

1956年,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与65岁的赖雅相遇,张爱玲的后半生,就这样托付给了穷困潦倒又带病在身的赖雅,他们定居国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日子却也简单幸福。这让人难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对待爱情的勇敢和坚定。

张爱玲与赖雅

但不幸的是,赖雅先逝,留下孤独的张爱玲。

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孤独地来到人世,又孤独地离开,正如她所述: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她的一生虽有颇多不幸,但也完满结局,作为后人,无需过多议论和指点。我只坚信,她虽孤独,但却无比坚强。张爱玲虽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退缩,最终还是选择相信爱情,我想这自有她的道理。

最后想说的是:

原生家庭,是我们出生时就已经被决定的「既定事实」。

但原生家庭的阴影,不必跟随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The End >


作者介绍 :

欢迎来到解忧成长铺,我是陌陵浅浅,一名热爱感悟生活、热爱思考的法学生,愿你能在这里收获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