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和战况(历史上的今天:辽沈战役打响)

开栏语:历史上有无数个今天,无数个今天凝聚成历史。每个今天都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品鉴。华声在线历史频道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寻找曾经此时此刻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警醒、或感动、或离奇、或让人开怀一笑……所有这些,我们都将一一呈现,以飨读者。

在66年前的今天,1948年9月12日 (农历八月初十),辽沈战役打响。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历史背景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和战况(历史上的今天:辽沈战役打响)(1)

战役过程 锦州会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确定了攻锦打援的整个兵力部署: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948年10月14日,

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战后,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和战况(历史上的今天:辽沈战役打响)(2)

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后,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围歼由沈阳西援锦州的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

辽西会战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解放沈阳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和战况(历史上的今天:辽沈战役打响)(3)

战役结果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历史点评:辽沈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此战之后双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国军将领亲共 卫立煌:辽沈战役最大卧底

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而要解开这一谜团,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和战况(历史上的今天:辽沈战役打响)(4)

“剿共”遭遇“西安事变”

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于合肥,祖父两辈为贫农。1911年武昌起义,不满15岁的卫立煌应征新军。大革命受挫后,他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后经民主革命人士介绍,赴上海加盟孙中山讨伐袁世凯队伍,成为孙中山的卫士。北伐战争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最年轻的“小营长”。

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多次与红军作战,“剿共”曾给他“荣誉”,也给他悔恨。1926年,卫立煌就任师长,但因未出生浙江且不属于黄埔系,难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蒋嫡系中的“杂牌”,二人由此芥蒂丛生。尽管战功显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并未获得实权高官。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再次充当“围剿”红军的工具。然而,“西安事变”枪响,让他们成了阶下囚。当时,卫立煌南京政府的随员家眷等四五十人,被囚禁在西京招待所。

卫立煌知道,自己“反共”闻名,必死无疑。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不计前嫌。对此,卫立煌感慨万端,从此走上人生新起点。

喜结中共高层

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个月后,更名为第18集团军,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阎锡山面对复杂局面,将作战指挥权交给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名义“上司”。

1939年忻口战役后,卫立煌三次与周恩来聚会。新中国成立前夕,卫立煌逃往香港隐居。周恩来致信说:“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接到此信,卫立煌心领神会,很快成行。

抗战中,卫立煌还三会朱德总司令,并与刘少奇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毛泽东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毛泽东亲设午宴。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卫立煌将其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合影视为至宝,此后长期带在身边,一直到在广州被蒋下令拘押时,才不得已销毁。

延安之行后,卫立煌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然而,卫立煌这一切,均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告密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蒋派人调查,虽没确切证据,但终存疑虑,蒋对人说:“卫会打仗,不懂政治。”

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此时,周恩来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对卫立煌来说,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话。

欧美考察时密电中共

1943年秋,蒋介石请卫立煌到重庆,恢复其上将军衔,任命其为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大反攻。卫立煌亲临前线勘察,其场景被美随军记者拍摄,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上,名声大噪。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再次被蒋闲置,蒋介石一心内战,出资让其留洋考察。行前,卫立煌安排旧部,为来日东山再起绸缪,另借出洋之机,通过海外亲戚与中国共产党联系。

1946年11月,卫立煌一行4人,由上海启程,经日本到美国。1947年春,卫立煌离美赴欧。始到英国,夫人韩权华便致信在法国的姨侄婿汪德昭。汪是中国留法进步学生领袖,与中国共产党有秘密联系。到巴黎后,卫密约汪德昭,一见面便开门见山,请其尽快与中国共产党联系。

卫、汪相见恨晚。卫立煌执笔写下致中国共产党的电报,主要内容是:我意尽快结束内战,决心站在人民一边,与“有关方面”合作,鉴于当前环境险恶,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云云。不久汪德昭转告卫立煌,电报已通过某国,转到“有关方面”,对方希望卫立煌选择时机,做有利于革命之事。

暗助辽沈之战

不出卫立煌所料,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卫立煌到沈阳,即收到汪德昭来自巴黎的密电———“前次在巴黎发出的电报,已到达目的地。对方有回信,谓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未起义,一直是历史之谜。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有特务向蒋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兵不动,故意贻误战机。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将领消极避战。蒋介石还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此时,被困锦州之敌急盼沈阳救兵,而卫立煌始终按兵不动。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

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蒋介石名列榜首,卫立煌被列第13名。其实,中共此举颇费周章,意在对卫立煌保护,否则会加重卫立煌“通共”嫌疑。也正因如此,卫立煌才躲过杀身之祸,被蒋软禁南京。逃离魔掌后,取道上海,卫立煌乘英轮抵香港,此番险恶历程,成就其又一传奇。【摘自《文摘周报》吕春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