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换角度会怎样(变换角度和方法)

教育孩子,如果不能教到孩子的心坎上,教育就会收效甚微。掌握一些心理规律,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换一个适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孩子教得更好。

1.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指的是施加过多、过强的刺激,或者是刺激作用的时间过长,超过了心理承受的极限,激起反弹行为。

孩子换角度会怎样(变换角度和方法)(1)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个著名作家。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对牧师的教授感悟很深,觉得非常感动,所以他决定捐款,数额也比较可观。但是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继续他的授业,让马克感到不耐烦,于是他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当牧师的讲道又持续10分钟之后,他做出了1分钱也不捐的决定。

其实类似的情况经常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例如,当孩子看动漫看到一半时,妈妈说看太久了,让孩子把电视关了,休息一会。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不愿意,妈妈就会不停地斥责孩子,甚至亲自把电视关掉,而孩子则因此大吵大闹。

重复的批评和斥责,会让孩子从一开始的内疚向反感转变。如果你指出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还犯了错,可以换个方式,问孩子:“妈妈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了,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呢?”也可以换个角度,指出孩子的错误。

2.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群孩子总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孩子的嬉闹声让老人无法忍受。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感谢孩子让他这儿变得热闹起来;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这次老人只给了5美分,孩子们还能接受;第三天,老人仅仅给了2美分,孩子们无法忍受了,认为他们玩得这么辛苦,只给这么点。孩子们从此再也没有来过老人家门前嬉戏。

孩子换角度会怎样(变换角度和方法)(2)

这就是德西效应,老人用美分去感谢孩子,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欢乐而嬉戏”变为了外部动机——“为美分而嬉戏”,当孩子认为收获与付出不符时,就会停止嬉戏的行为。

尽管目的不同,但与老人类似的行为在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就拿让孩子做家务来说,存在给孩子钱,让孩子做家务的鼓励行为。也就是通过外在的激励去鼓励孩子做家务。这样一种鼓励手段,让孩子的劳动变质了,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乐趣。本来做家务,应该是为了分担父母的负担,是出于关心亲人,照顾父母这样一个内在动机的。你不可能总拿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但是内在动机却会持续存在。

孩子换角度会怎样(变换角度和方法)(3)

想要鼓励孩子做家务,父母可以向孩子传达,父母平时工作很疲倦,如果孩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会很欣慰,也能轻松很多。我想,大多数情况,孩子还是愿意的,如果孩子不愿意,不体谅父母,那过往的教育必定存在某些问题。

如果你的教育,孩子不听,那么不妨试着转换角度,换一个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