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立了平原翰林之境(平原龙门到底出谁手)

文|任善海

谁创立了平原翰林之境(平原龙门到底出谁手)(1)

平原龙门楼,中为“龙门”青石碑刻

《惊人发现:平原“龙门”和济南文庙“龙门”竟是“母子碑”》一文,于6月15日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布以后,受到了广大文友朋友的广泛关注。截至6月16日中午12时,点击量已达8200余人次,并且有多位文友点赞评述,对这一全新的文物考证新发现给予了很高赞誉和认同。

正所谓同好所见略同。无独有偶,老愚在新浪博客,也搜到了“老济南守”先生的一篇题为《扑朔迷离的济南府学文庙“龙门”碑刻》的推文,对济南府学文庙和平原两大龙门碑的考证,表达了与老愚不谋而合的认识和观点。

文中载:“日前得友人相赠济南府学文庙开放笔筒一件,筒身上饰有济南府学文庙的宝贝——孔子像和龙门石刻。这龙门石刻我此前只知道它是清代石刻,没有在济南府学文庙细看原件,不过,一看这字形,我就感觉面熟,于是翻出旧书来考证一下。大家看看这龙门石刻拓片,与筒身上龙门石刻是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当然,拓片更具神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龙门碑刻拓片不是从济南府学文庙所拓,其原石如今躺在平原图书馆,我是从《德州风物志》一书中扫下来的。”

这样,两个彼此独立的考证者,对于同一的考查对象的考证殊途同归,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和观点,实属可喜可贺。

两龙门碑文相同,虽然没有什么争议了,但是,这龙飞凤舞的狂草佳作“龙门”二字,究竟是哪位大家妙手所写的呢?仍然是个难解之谜。

为了找到这尊令万人仰慕的真神,老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搜遍了所有有关平台,摈除哪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说法以外,光是那些有些研究价值的,见诸各类文牍的说法就还有好几种。

在这各有说辞的说法中,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教范言:“考史必须据典,据典必须求实”。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把这几种各有说辞的说法,都一一陈列出来,剖析一番,看它们谁更贴近实际史实吧。

谁创立了平原翰林之境(平原龙门到底出谁手)(2)

平原“龙门”夜景

《济南金石志》的说法

据济南市现存清道光二十年雕版线装古本《济南金石志》载:

按:此碑正书在鞭子巷庙内。雍正七年龙门石刻,龙门二大字,字径三尺二寸。龙门字在岷峨奥区中,刻于悬崖峭壁之上。山阴(注:绍兴)金公守兖群,勒于学宫。余曾摄群,博拓数本,今迁济南,因与虚斋张公同立,贞珉公诸同好云。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夏清和月上浣之吉。

沂水李大受记。

按:此刻在府学大成门内西壁上。后有无棣李烋记云:李大受,沂水人,字德涵。戊寅选拔擢济南教授,以小楷擅名。张存仁,字虚斋,胶州人,丁酉乡荐秉鐸,厭次摄篆,济南一时称词宗焉。

以上这段清道光二十年刻本的《济南金石志》文载,把济南府学文庙龙门碑龙门二字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

就是说:此碑的正式样本(即拓片)存放在鞭子巷庙内。

雍正七年雕刻的这通龙门石碑,字的尺寸高三尺二寸。

此无款之龙飞凤舞的狂草佳作,原来勒刻在峨眉山山坳中的悬崖峭壁上。江阴人金公,在兖州做地方官,派人从峨眉山峭壁上拓了拓片,回来勒刻在兖州学宫的石碑上。我曾在兖州为官,征得允许,拓了数张拓片。现在迁到济南来,所以和张虚斋公一起请石匠雕刻了这通龙门石碑,立在府学文庙大成门内的西墙上。还有贞珉公等爱好书法艺术的很多人。

雍正七年夏天清和月上浣之吉日,沂水人李大受记载。

解释备注:此碑刻立在府学大成门内西墙上。

后面有无棣人李烋记载说:李大受是沂水人,字德涵。戊寅年选拔升任为济南教授,以小楷写得很好而出名。

张存仁,字虚斋,胶州人,丁酉年由乡荐推荐选拔,负责掌管政教法令,战爭动员等事务,兼管印章。济南一时称其为擅长长短句韵体诗小令和慢词的创作大师。

到这里,济南府学文庙龙门碑碑文拓片的来历,以及拓片人和几个主要刻碑参予人的籍贯,职务和个人擅长与爱好,以及碑文样本存放地点等,无一遗漏的向世人交待清楚了。本意就在于要使后世之人不得不相信文中所述的济南府学文庙龙门碑碑文的来历过程是真实的。

百度百科平台发佈,《济南府学文庙》一文的观点

该文记载:府学文庙历史上还有一块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龙门碑”。后来被存放在闵子骞墓园内,又被请回府学文庙。这块碑颇为奇特,上面的字打眼一看,象“龙”又象“门”,两字上下部连为一体。根据落款,“龙门”的作者为一位“沂水人”,寓意鲤鱼跳龙门。

看来,这位先生确实也去参观了龙门碑,但是,可能比较忙乱,只看了碑未落款,并没有来得及细看全部碑文。就回去匆匆赶写了这篇文章。所以才在自己的推文里出了这样一个弄错题碑人的错误。

因为人家沂水人李大受写那碑文小字的目的,就是要介绍这“龙门”二字的来历,人家在文中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那“龙门”二字是山阴金公从岷峨悬崖峭壁上拓来刻在兖州学宫,他又从兖州学宫拓来,和张虚斋等同僚文友一起刻了立在这府学文庙里的,他却只看明白了落款,把碑文混为一谈了。

这样,这篇文章的观点肯定就是错误的了。

2010年4月7日,《济南时报》刋载的《“龙门”石刻回归济南府学文庙》一文中的观点

该文记载:......在石碑的正面,刻有“龙门”两个龙飞凤舞的狂草大字。两个大字一气呵成,看上去象一个字,其实是由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的,字写得非常有功力,书写者是谁还不是很清楚......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某告诉记者,在道光二十年刻印的《济南金石志》中有此“龙门”石刻的记载。根据记载,这通“龙门”石刻原来是峨眉山的,被当时的“山阴金公”拓下,带到济南,与“虚斋张公”仿照刻立的,当时就立于“府学大成门内西壁上”。

在这段文字里,虽然没有出现弄错题字人的错误,但不知是那考古所副所长陈先生没有讲清楚呢?还是这个撰写此文的先生没有听明白,却把把拓片带到济南的李大受错写成“山阴金公”了。

所以,这篇文章的有关济南府学文庙“龙门碑碑文”来历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另外还有两文作者所发表的有关狂草龙门碑碑文作者为何时何人的观点的文章,但都语焉不详,佐证无力,听起来有些不太靠谱,在这里就不一一陈示,耽误各位文友的宝贵时间了。

到此为止,这后四种观点的表述,好象都与这狂草书体的“龙门”二字没有渊缘。

这样,看来就只有各方面都叙述比较清楚明白的《济南金石志》载的内容比较靠谱了。

但是,这记载讲:这两个字由“山阴金公”从峨眉山拓来带到兖州,沂水人李大受又从兖州学宫拓了拓片带到济南的。

那么,这两个狂草大字的真正题写者究竟是哪一位书法大家呢?我们恐怕只能去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去给他推定一个大致年代了。

因为,世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离不开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环境,同样,它本身也一定带有着那个年代的时代气息。

“龙门”二字深含着一般平民,祈望通过科考应试,实现本质蝶变,达成以鱼化龙的祈愿挈念的。那么这两个字在古代学宫的出现,必然与科考制度有关。

而据国家正史记载,科考取士,从平民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进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机构,最早是从汉朝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一定书写于汉朝或者汉朝以后的朝代。

而根据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发展情况看,绘画的落款是从宋朝开始书落明款的。所以绘画的鉴定一般遵循唐画无款的原则。

书法较绘画的落款要早一些,如王羲之和怀素的遗世作品都已经存在落款。

再是,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汉朝主要尊奉的是黄老之道,提倡无欲无争,无为而治。那时的封建文人及乡野士子们都跟风时尚,主动去约束自己不争名,不夺利,力求去做一个无私无欲、无争无求的独善其身的完人。所以,那个时代的所有文化产品,无论书法绘画,勒石刻碑,都没有人为扬名后世去刻意留下个什么标志,所以都是无款无识的。无款无识,基本上就成了黄老思想影响下,那个时代所产生的一切文化产品的独特的时代标志。

所以,此遒劲狂放的狂草书法精品“龙门”二字,应该是那个时代或受黄老哲理影响较大的以后的什么时代留下来的岷峨崖刻,理论和逻辑上才比较合理。

那么,既然是不设落款的狂草大作,我们就再加进书体盛行这个原素来综合判定一下呢。

草书书体,兴起于汉,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延至唐朝出现了怀素,这说明草书已发展到了成熟期,一般成熟期已经超越了事物发展的高潮期。那么,草书高潮期也就应该在东汉、两晋和南北朝期间,象这样高超的狂草大作,也只能产生在它的高潮和成熟时期,那么也就是东汉到唐朝这段时间。

因此,老愚认为,无论“龙门”这两个艺术水平十分高超的狂草大作,出自于这段时期的哪位已无从查清名姓的狂草大家之手,都不会与一千年以内的书法高手们有缘。

因为这一时期,草书已经度过了它的黄金年代,已不再被书家所青睐,进入了它的发展衰变期,退出了书法艺术澎湃发展的滚滚主流了。

老愚愚见如此,且仅为一家之言,望诸位文友贤达,多多商榷并斧正。

任善海,男,1950年生,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共党员,职业中专退休教师,副高职称。民营平原县博士园学校校长。德州市诗词盈联书画协会会员。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