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

太原钟楼街近日可谓红火热闹,人气倍增,每天逛街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往事如烟云般飘过,每当人们回忆过往的岁月,都觉得是美好的时光。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2)

钟楼街恢复了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建筑风格。原来钟楼街西段为按司街、羊市东街,后来合称钟楼街了,东边是桥头街,民国时期这里云集了许多商业老字号。商业的繁荣就带动了文化发展,在那时太原的戏园子也在钟楼街周围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3)

太原城在早期每年都要随着各种祭祀、节日,定期在城隍庙、大关帝庙(庙前街)、关帝庙(水西门)、奶奶庙(校尉营)、吕祖庙(纯阳宫)、泰山庙等大庙演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剪子巷建成第一个贵福班戏园。光绪三十年(1904)在南校尉营建起洪福班戏园,在柳巷开张洪本戏园,大水巷建起振兴茶园宣统三年(1911),在奶生堂又建成同乐园等。钟楼街附近戏园子的兴起,人们从原来庙会露天看戏,逐渐演变成进剧场,买票看戏,都是时代的发展。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4)

钟楼街老香村的对面,是太原老牌开明照相馆。195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太原演出期间,分别和晋剧大师丁果仙、牛桂英在开明照相馆合影留念。见证了上世纪戏剧的辉煌时刻,记录了戏剧家的友谊。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5)

据杨秋实老师回忆,梅兰芳太原演出期间,参加了太原文艺宣传游行队伍。省城文艺界代表在迎泽宾馆集合,丁果仙、梅兰芳等艺术家站在行驶中的敞篷大卡车,与省城群众挥手致意,街上到处人山人海。经过柳南进入钟楼街、按司街,出解放路转回迎泽宾馆。那声势浩大,万人空巷的场面老太原人记忆犹新。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6)

原来的柳巷到钟楼街就不通了,到不了现在的柳南,只有从钟楼东面小巷到地藏庵和四岔楼通往中校尉营和东校尉营。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7)

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太原演出的长风剧场,位于中校尉营,是原来太原的八旗会馆,后来改成鸣盛楼,民国改为戏园子。筱吉仙张宝魁、姚发礼、郭子泉、邱德才、丁巧云、张美琴、花艳君、刘仙玲等组班在此演出。当时的“满堂万金子,油汉润生子”,是乐队鼓板、胡呼、铙钹、马锣的最佳搭档。抗战结束后称为民众第二歌剧院,人称老二院。二院的武戏、连台本戏在当时十分火爆,演出场场爆满。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8)

《1935 年版太原指南》关于太原之戏园中提到了戏园票价:

“……各园票价,除有特别名角,及其他情形外,大概以承庆园为最高,计包厢五元,甲票五角,乙票三角,丙票一角五。鸣盛楼包厢三元,甲票四角,乙票二角五,丙票一角。新化茶园包厢二元,甲票三角,乙票二角,丙票一角。”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9)

太原的泰山庙原在钟楼街路南上海饭店附近,后来移到路北就是后来的副食品市场一带,1942年因失修移到路西,即是现在柳巷街道办事处的泰山庙。据传“果子红”丁果仙六、七岁在泰山庙地摊卖艺,就是在钟楼街路北形成的中和市场,老太原人也称为泰山庙,也就是后来的副食品市场。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0)

从钟楼对过二市场巷,往北走不远,有一条往东的巷子,称为酱园巷。民国时在巷口路北有大众茶园,兼演曲艺、杂耍。上世纪五十年代孝义皮影艺人赵嘉宾与那鹏飞带领两队演职人员在此演出。赵嘉宾这组留到了太原,晋祠北堡人赵篆英加入皮影剧团后,改为真人表演的月影剧团,即后来的太原碗碗腔剧团。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1)

酱园巷再到察院后往东北一拐是大水巷。民国时,太原呼延村富商张积山接手了原来的“振兴茶园”,更名为“承庆戏园”。改造成太原首家买票进场看戏的园子,不惜重金请京剧名角来此演出,后来也演评戏。京剧名家马连良、李世芳、袁世海等,曾来此演出。阎锡山抗战归来,这里称为“民众第一歌剧院”,上世纪五十代后以演电影为主。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2)

酱园巷东口柳北路西,上世纪三十年代盖起了中华大戏院,当时毛毛旦、三儿生、刘芝兰、十二红、京剧名角盖连仲等,以及说书红高文翰师徒,玉石娃娃刘玉富师徒都曾在此演出,就是现在的山西剧院。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3)

南仓巷的山西大戏院是民国钟楼街最近的戏园子。往巷子里走不远路西就是朵家的清和元,路东便是山西大戏院。盖天红、十三红、奴子生、丁巧云、果子红、十三旦都曾在此演出。1941年左右,狮子黑乔国瑞、十一生郭凤英、十三旦任玉珍在正在演出《凤仪亭》,突然房檐折了,砸死几人,戏园乱做一团。老太原人记忆犹深,交城秧歌艺人圪抿壶听说此事,把这个故事编进了秧歌。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4)

1948年改为西北俱乐部,有次劳军演出,节目有《断桥》、《汴梁图》、《打金枝》、《民主与革命》、《串龙珠》。最后一场外本来是丁果仙的拿手戏《串龙珠》,第一场徐达是须生郝翠英上场,因为没有台词,观众也看不出来。中场是丁果仙徒弟武蕙仙演徐达上场,观众照例鼓掌相迎,一开口唱,观众就听出不是丁果仙,观众不满。最后一场丁果仙上场,观众用倒叫好形式扰场,从开始唱到唱完都是如此,只草草了场。

1949年正月22日太原市外勤记者联谊会在西北俱乐部举行联欢会,丁果仙、梁小云演出了《走山》,武蕙仙、刘仙玲演出了《坐楼》,张美琴、花艳君、王桂燕演出了《打金枝》,任玉玲、筱桂梅、段子明演出《黄鹤楼》,全武行演出《塔子沟》。太原解放后丁果仙在此注册民众剧团,后转手刘俊英负责,在此准备成立“五英剧团”、“晋声剧团”,请程玉英来太原与师姐妹共同演出,程因其他原因没有来并,刘俊英又派乔玉仙前去接程玉英,也未能成行。

后来剧院又改成大众电影院,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了,七十岁以下的太原人都记不得它的存在。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5)

大中市场的最北面是大中剧院,这也是上世纪中期,演出比较多的剧场,刘俊英率领山西第一个国营晋剧团曾经常在这里演出。主要演员有乔玉仙、孙福娥、筱桂芬等。乐队有冯万福、刘柱、岳志保、药宪成、许培鑫、王根寿、姜甲成等,山西省晋剧院乐队效果好,就是由这个乐队基础形成的演奏风格。大中剧院北门是北岳庙街,剧院后来改为他用。

太原小店戏台(太原上世纪钟楼街周边的戏园子)(16)

从钟楼街现在钟楼位置往南便是西校尉营,在与开化市东中段有一条巷,称为东夹道巷。这里原来也是茶园,上世纪四十年代,山西大戏院顶子折檐,正是日伪时期,艺人商人都难自保。狮子黑乔国瑞与刘文才等移演与新化戏园,成立众梨园,把四处逃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共渡难关。抗战结束后,阎锡山率部回到太原,整改社会面貌,改为民众第三歌剧院。后来晋剧众多名家出自新化戏园,有狮子黑乔国瑞、冀美莲、梁小云、武蕙仙、李素英、冀萍、刘宝俊等等。太原解放后王易风等革命文艺工作者进驻,改为新化剧团,1953年8月成为华北人民晋剧团,一年后为山西省人民晋剧一团,1959年并入山西省实验剧院,即山西省晋剧院前身。

钟楼街是上世纪的辉煌,也见证那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老太原人最喜欢夏福义的相声,狄来珍的评书,果子红的唱腔,冀美莲的表演。这些名家艺人都是在钟楼街周边游走,每个剧场也相隔不远,比如赵月楼、赵福寿、刘武华、赵立诚这些武生把子演员,经常串演各个戏园。这个园子演完后,背起行头小包又奔向下一个园子。

由于那时交通不便,演员都住在附近,丁巧云、花艳君、梁小云、任玉珍、陈秀珍、郭三货在中校尉营,冀美莲住地藏庵。原来的城市钟楼街就是中心地带,许多名伶艺人估计与钟楼街都有精彩的故事。

发生钟楼街附近戏曲相关事情就太多,不能一一可知,只听说而已。晋剧名伶“二捣蛋”武蕙仙与粱小云、牛桂英、乔玉仙等,同在祁县韩国华娃娃班学戏。武蕙仙原名武蕙芬,师承鹿儿红,1938年榆次唱红后,其扮相有丁果仙之形,丁果仙也听说此事,武蕙仙来太原演出,丁果仙看后,颇感亲切,加以指导。后武蕙仙在清和元摆宴,拜丁果仙为过门师父,就改名为武蕙仙了,后来到太原发展,多在新化戏园演出。

钟楼街早期戏园就是南仓巷山西大戏院,大水巷承庆园,东夹道新化戏园,中校尉营的新民剧院,柳北的中华戏院。太原解放后,大中剧院和南肖墙的和平剧院才发展起来。当然后来城市变大了,剧院也多了,走出了钟楼街的范围圈了。

另外老太原人称校尉营为校府营,是指同一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