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南昌城(两千多年前的南昌城城址位于今湖坊镇黄城村一带)

原标题:11座汉晋古墓佐证南昌城发展变迁史 两千多年前的南昌城城址位于今湖坊镇黄城村一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旧南昌城?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旧南昌城(两千多年前的南昌城城址位于今湖坊镇黄城村一带)

旧南昌城

原标题:11座汉晋古墓佐证南昌城发展变迁史 两千多年前的南昌城城址位于今湖坊镇黄城村一带

文/全媒体记者李巧

中国江西网讯 “这些墓葬属于东汉至东吴时期,位于明清时期的南昌城区范围内。” 2月7日,江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开对外发布了“南昌象南中心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大成果。院长徐长青表示,11座汉晋古墓所在位置被证明在当时是位于南昌城市远郊,从中发掘出的400余件(套)文物无疑为研究南昌城千百年间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际上,在远古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的南昌城,因为目前只存留了明代“地方志”的记录;因此自汉以来乃至唐宋,南昌城区究竟在哪里?城区面积有多大?一直是许多考古学家考证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推进的过程中,陆续发现的汉晋时期古墓,为南昌城的成长变迁提供了有力佐证。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汉晋时期,当时的南昌城位于现在的湖坊镇黄城村一带。

新石器时代

远古人在南昌居住

“最早的原始居民点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考古发现,在东郊的齐城冈、南郊的青云谱和西郊的西山等地都先后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果把南昌、新建甚至安义、进贤境内的遗址算进来,就有数十处之多。这些遗址,就是古代的原始居民点。”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彭适凡考证,据南昌市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石磷、石斧、石箭头等工具证明,南昌至少早在五千年之前就已经有大量远古人居住生活了。

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5000多年前,古“南昌人”就已经学会了人工栽培水稻,现代的“南昌大米”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不仅如此,古“南昌人”还利用周边湖泊丰富的水资源,用渔网捕捉鱼虾……后世江南昌盛之地的“鱼米之乡”美誉,可谓是源远流长。

汉晋时期

南昌城位于湖坊镇

到上个世纪初,因为考古资料的匮乏,南昌乃至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在追溯夏、商、周时都被描述为“荒蛮腹地”。随着1989年新干商代大墓的发现,以及随后在南昌地区发现的数百处商周时代遗址,证明在3000多年前青山湖至青云谱一带就已经有商周时期的居民生活。

众所周知,南昌在我国春秋中期直到战国末期,都属于楚国范畴。据彭适凡考证,早在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命令大将灌婴率军平“定吴、豫章、会稽郡”之后,即开始在南昌地区筑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也就是说,南昌城(豫章城)的建立,距今已有2219年的历史。

不过,据近年来南昌古城墙的遗址发掘和墓葬发现;汉晋时期的南昌城中心城区距离现代南昌市中心可是相距甚远——两千多年前,灌城南昌市区位于现在的青山湖区湖坊镇黄城村一带。

明代重筑城墙

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记者了解到,从西汉初建城之后的500多年,直至西晋时期,南昌城以现在的湖坊镇黄城村为中心,逐渐扩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老福山、丁公路、永和门外一带发掘有西汉墓葬;在昌大一附院、永和门外、墩子塘、都司前、新溪桥、绳金塔等地都发掘有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的墓葬。这证明,现代南昌中心城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在汉晋时期被当作阴宅风水极佳之地。

因为考古资料的匮乏,至今考古界对汉晋时期的豫章城是何时迁至今日的南昌市区尚无定论:一说是西晋末年,一说是东晋才有郡城西迁。不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如今的南昌城区在当时已建有多座寺庙;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市区发现的大多数汉晋时期古墓,年代多是在东晋之前,属于东晋时期的古墓只有皇殿侧地段、京山老街两处。

考古学家认为,这至少能够证明汉晋时期的南昌城地址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迁移至今日的南昌中心城区的可能性并不大。

彭适凡考证,隋、唐时期的南昌城是在东晋以来的豫章城基础上扩建的。经过唐代多次扩建,南昌城逐渐向西迁移,直到将现在的东、西两湖囊括城中;当时的城中心,也变迁至如今的胜利路北口大士院街一带。

宋代的南昌城在唐代基础上又继续发展近一倍,周围达15.5公里,涵盖现在的青山路口至贤士湖一带都属城内的范围;其大城之中又设有子城(又称内城),旧址就在现在的子固路一带。

有史可考的是,朱元璋建国之后,南昌城再次迎来了大修建——筑起了高9.6米、宽近7米,周围长7公里的城墙。明初建起的这座坚实、高大的南昌城墙,经历了明清两代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奠定了现代南昌城的基础。

这座历经风雨的南昌古城墙,直到1928年才被拆除。旧城墙拆除后,就在原城墙基础上改建马路。现在人们熟悉的沿江路、八一大道等主要道路,实际上都是在原城墙基上兴建起来的。(江南都市 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