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

关于后母戊鼎,网上讨论得太多了。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作为国宝被写进中小学课本,它的名字在中国广泛流传。我在选择商朝重点文物的时候,本想绕开后母戊鼎,但找寻一圈之后,发现还是得写它,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1)

后母戊鼎

关于后母戊鼎的发掘

2019年发行的一部影片《安阳劫》,反映了后母戊鼎发掘的过程。1939年,后母戊鼎在河南安阳出土。在这之前,甲骨文在附近被发现。知道甲骨值钱后,村民们纷纷在自家田地里挖掘,希望能得到值钱的东西,村民吴培文在自家祖坟旁边发现了后母戊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挖文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夺去,村民与日本人斗智斗勇,最终使大鼎躲过一劫。但在这个过程中,大鼎遭到了部分毁坏。村民们为了方便搬运,曾经想把这大鼎解体,但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很难实现,最终不了了之。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2)

《安阳劫》

后母戊鼎出土的时候,就少了一只耳朵。这个是我之前不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鼎的完整和美观,才仿造了另外一只鼎耳。现在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原件,就是当时经过修复的。

关于后母戊鼎上的纹饰

后母戊鼎鼎身四周有精巧的饕餮(tāo tiè)纹。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饕餮纹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花纹,显得庄重而神秘,对后世瓷器上的纹饰也有很大影响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3)

饕餮纹

另一个看点就是两只鼎耳上的虎食人头纹,两只老虎大张着嘴,一个人头位于两虎口中间。妇好墓出土的大铜钺上也是这种纹饰。虎食人头纹,仅见于商代青铜器,以后逐渐演变为二龙戏珠的纹饰。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4)

虎食人头纹

关于后母戊鼎改名

2011年,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引起轩然大波。这个鼎在最初命名的时候,专家将“司”解释为“祭祀”,一直被广泛宣传。后来,又有人说,商代的字体可以正反写,“司”应该为“后”,就是为“王后”或者是“王母”的意思,是尊称。

关于是“后”母戊鼎还是“司”母戊鼎,古文字专家之间一直有争论,唯一能确认是的“母戊”,而这件重器就是她儿子为她做的。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5)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为什么没有被运往台湾?

在后母戊鼎被首次发现的4个月后,当地官员为了祝贺蒋介石60大寿,遂将后母戊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送到南京。蒋介石指示有关部门将宝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中央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后母戊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在政府要员和考古专家的陪同下,特意来参观并在宝鼎前留影。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据说在撤离时,中央博物院也曾想将后母戊鼎运往台湾,可最终因为宝鼎过于笨重无法运上飞机,从而留在了大陆。

商朝铸造司母戊鼎 1朝1文物之商朝国之重器(6)

蒋介石参观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约等于10余个成人的重量?真的无法搬上飞机吗?无论如何,鼎定中华。

1朝1文物之夏朝: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青铜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