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的翻译(哲理诗鉴赏高者未必贤)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的翻译?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的翻译(哲理诗鉴赏高者未必贤)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的翻译

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

——白居易《涧底松》赏析

作者:赵铁军

白居易:《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南新郑。806年四月,进士及第,历任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等职。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诗歌在日本有广泛影响。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赏析空间】

白居易擅长写古风诗歌,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和发展汉代民歌的传统,使文人诗歌通俗化,普通百姓也能读懂他的诗,喜欢他的诗。传诵至今的新乐府诗歌《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是其代表作。《涧底松》也是一首新乐府诗歌。

白居易的《涧底松》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和三年,他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位虽不高,职在谏言。他也的确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引自《初授拾遗献书》)。他不仅当面与宪宗皇帝直言和争论,还创作了大量讽谕诗,诉民疾苦,补察时政。正如他自己所说:“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涧底松》就是这一时期所作的讽谕诗中五十首新乐府中的一篇。

《涧底松》的主题,仍是出身寒门的文人士大夫最关注的问题——人才的公正选拔和合理使用问题。在北魏和隋朝之前,历代选拔官吏都实行世卿世禄制度,以推荐制度作补充。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当官只能通过贵族官僚的推荐,才能进入仕途。北魏和隋朝之后,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打开了寒门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大门。但是,此后历朝历代在官吏选拔上,都实行了“双轨制”,仍保留了贵族、高官的“荫庇”制度,即贵族、高官的子弟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涧底松》就是讽喻和批评“荫庇”制度的一首诗。

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六句正面吟咏生长在山涧谷底的松树,后十句紧扣涧底松抒写感慨。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诗人在这四句诗中,以涧底松比喻怀才不遇的人才。诗人说,有一棵松树高百尺、粗十围,十分伟岸;可是它生长在深山涧底,这地方苦寒而且位置过于低下。更可惜,因为涧深山险连山路都没有,这高大的松树啊,到了枯死的时候也没有见到有木匠来丈量它、采用它!很明显这首诗明写“涧底松”,实写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人才,不被认识和选拔的不幸遭遇。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诗人继续感叹涧底松不被发现和重用,是供求双方“两不知”。帝王要建造宫殿,正缺少做栋梁的木材,那涧底松就是栋梁之材啊,然而帝王不知有它的存在,而涧底松呢,也不知道帝王渴求栋梁。有谁能理解苍天造物的用意呢?即然生育了涧底松这样的栋梁之材,为什么却让它生长在深山涧底无人来的地方呢?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这六句诗,诗人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质疑和批评。诗人列举历史典故,驳斥“上智下愚”的历史成见。在汉武帝、汉宣帝朝的金日磾(dī)和张安世都封侯拜相,而且七世为朝臣,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贤才,而是得益于贵族世袭制度的延续——“荫庇”制度。金日磾是匈奴王的太子,归顺汉朝后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封侯爵,其子孙世代享受荫庇;张安世的父亲张汤是汉武帝的亲信大臣,张安世享受荫庇待遇在朝当官,平步青云,位居相职,而且后世子孙继续享受荫庇待遇。金、张两家子孙世袭官职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才结束。就此,诗人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些高官佩戴的貂蝉冠带,与披在牛身上的蓑衣,虽然高下悬殊,但是高者未必贤良,下者未必愚昧。诗人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念,予以大胆否定,实在难能可贵。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在尾联,诗人进一步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质疑。诗人以天上白榆星和海中珊瑚树做比喻,得出结论:高者未必高贵;低者未必低贱。诗人说,你难道没看见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就生在海底吗?你不知道那普普通通的白榆树,也分明生长在高高的天街之上吗?白榆星,就是天上树。这是高者居下,卑者居上的例证啊!有了结尾这两句诗,诗意更加隽永,耐人回味。

白居易这首诗,有别于其他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的人生感叹,而是石破天惊地批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闪耀出平等思想的光辉!这是非常可贵的。古代封建社会,不论中外都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阶级固化现象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提出异议或批评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不仅如此,“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深入人们的思想骨髓,也为等级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哲学依据。在世界史上,中国自隋唐之后就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在制度层面打破世卿世禄制度的束缚,注重从寒门阶层中选拔官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阶级固化现象的弊端。当然,封建贵族不可能放弃本阶层的特权,仍然长期保留了“荫庇”制度。但科举制度的出现,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早于西方社会出现平等思想的原因。那种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没有产生自由平等思想的观点是错误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离别》呼唤自由精神,白居易的《涧底松》则强烈地表现平等意识。尽管他们的自由平等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思想体系,但这也非常了不起了!白居易更可贵的地方是质疑“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指出上层阶级中的人未必贤良智慧,下层阶级的人未必愚昧、冥顽不灵。人是平等的,不仅地位平等,人格平等,智慧也是平等的。

【拓展阅读】

《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出自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诗句而来。左思以“涧底松”为物象,写了一首诗,全文如下:“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全诗大意是,那郁郁葱葱的松柏,生长在山谷下面;那无名的野草却繁茂地生长在山冈之上。那一寸长的小草,遮盖了松柏的伟岸。那些出身豪门贵族的子弟,占据着高位,把握着权柄;而那些出身寒门的俊杰,却寄人篱下,穷愁潦倒。这正如那谷底的青松与山巅的小草,是地势不同所制造,这种状况由来已早。君不见,那汉代的金日磾、张安世两家,子孙世代都高官厚禄,而那才华盖世的冯唐,头发已白,却还在等待朝廷下诏。诗中提及的冯唐是西汉人,曾经在文帝、景帝朝被举荐为官,但因直言进谏不久就被罢官,到汉武帝时,有人再次举荐冯唐,可惜他已经年逾古稀了。

这首诗与《涧底松》的主题近似。都以深山涧谷中的青松为物象,比喻出身卑微的人才不被赏识和使用,埋没在民间,老死在民间;而有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却是“草包”。这首诗用比兴的笔法,把“涧底松”象征出身寒门的人才,却不被发现和重用;“山上草”象征出身豪门的贵族子弟,讽刺这些“草包”身居高位,世代高官。这种政治现象极不合理。根源在于贵族世袭制度。这个制度起自西周,后代逐渐演变为门阀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荫庇制度等。诗人左思批评世袭制度埋没人才,不仅埋没人才,而且贵族豪门家庭世袭高官的“草包”们,无德无才,让他们治国有害于江山社稷。这首诗的哲理内涵不如白居易《涧底松》诗深刻,因为白诗提出了平等思想,对“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注释】

1、工度之:工,诗中指建筑工匠,即木匠;度,丈量,诗中指木匠选择木材。古时谚语:“山有木,工则度之。”意为工匠善于选择美材,此喻用人善选良才。2、金张:“金”指金日磾(dī),降汉的匈奴休屠部太子,汉武帝病重时辅佐太子刘弗陵,封为秺(dù )县侯;“张”指张安世,汉武帝朝尚书令,封富平县侯。金、张两家人依靠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高官。3、世禄,指西周以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贵族世家子弟不需科举考试而代代继承祖先的爵位或官职。4、原宪:孔子学生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创儒家子思学派。5、牛衣:供牛御寒用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6、貂蝉:貂尾和附蝉,皇帝身边的大臣,如侍中、常侍等的冠饰。7白榆:榆树树种之一,产于北温带,多用于城镇街道绿化;中国古代的星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