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十条(沪上老中青三代名师共话师德师风)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十条(沪上老中青三代名师共话师德师风)(1)

致敬辛勤的“园丁”,感念师恩,今年,教师节和中秋节撞了个满怀,浓浓的节日祝福中,承载着人们对塑造崇高师德信念、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夙愿。

成为一名“四有”好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如何恪守师德,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如何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发力,当好“引路人”成为“大先生”?这个教师节,沪上老中青三代名师共话师德师风。

教育是一份必须持久付出爱、也终会收获爱的伟大事业。也正因此,以教书育人为志业的教师,才会显得如此不一般。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所言,“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和成长放在首位,是师德师风最具体、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

人民教育家于漪:

教师要有学习和进步的自觉

这几天,93岁的人民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不时守在电视机前,有一件事让她挂心。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那里的老百姓情况如何?尤其是学校里的娃娃们,都还平安吗?”让于漪十分感动的是接下来的一幕幕画面:地震发生时,当地幼儿园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一次次地飞奔到楼上,把孩子们抱出教学楼,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不知道他们的模样,只看到他们飞奔的背影。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这就是教育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谈到这里,于漪哽咽地说,始终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们的生命至上、成长至上,这是师德师风最具体、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

从教近70年,今年的教师节让于漪感到很特别。2022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很快,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胸怀‘国之大者’,面向未来,‘新长征’途中的教师,会遇到新的挑战。”于漪说,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使 命,责任大如天,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 此,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中国的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志气和精神,这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骨肉相连的。

“要十分爱护青年教师,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成长,全社会要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从教氛围。”于漪十分关心当下教师的发展。在她看来,当前,青年教师面对的新任务不断涌现。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老师只有勤学新技能,才能更好开展线上教学,守护学生的成长;随着“双减”和“双新”等教育政策的落地,对教育教学会提出更高的育人目标、更新的要求。

“当老师,最难的地方就是要与时俱进,边教学、边学习,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于漪直言,“我自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方式和上课的方法,也没办法用到现在的课堂上。”她认为,教师要有学习和进步的自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本报记者 张鹏)

“时代楷模”吴蓉瑾:

用爱传递,教孩子成为大写的“人”

“教师,就是要保持对‘爱的事业’炽烈而悠长的情感,就是要把爱全身心地放在孩子身上。学生都会记得你对他们的陪伴。”昨天上午,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时代楷模”吴蓉瑾在2022年上海市新教师入师入会仪式上,对台下几十位今年刚刚踏上讲坛的新教师,深情回忆起了自己从教28年的心路历程。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踏入校园,走上讲台,面对那一双双纯净如水的眼睛时的感受,而这二十多年,我也一直坚持着、实践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让孩子们难忘的好老师。”吴蓉瑾说,从孩子们的贴心姐姐到“云朵妈妈”,从上好一节情感教育课再到融入学科、深入管理,她渐渐懂得了真正的“情感教育”。

“需要孩子们去体验感悟的,老师会先去做,然后带孩子一起学着做。”17年前,为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吴蓉瑾带大家一起走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请讲解员指导孩子们用童言童语、快板沪语编写一大会址讲解词,并成立了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这支社团活跃至今,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红色种子。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吴蓉瑾看来,好的教育是一团火点燃另一团火,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将爱心传递,将人格力量传递,教孩子成为大写的“人”。(本报记者 王星)

上海“四有”好教师朱素静:

最应拥有的师德是“爱”

从教29年,从来没有一个新学期让宋庆龄幼儿园园长、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朱素静这样欣喜:与孩子们阔别近半年,900多名幼儿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幼儿园又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没有什么事比看到可爱的孩子们更高兴了!”朱素静说:“‘爱’是幼师最应该拥有的师德师风,也是老师能给予孩子们的最宝贵的东西。”

每天清晨,朱素静都会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每一位幼儿的到来。看着眼前这些千差万别的孩子,她时刻提醒老师们——心中要装着孩子们的差异,而不是差距。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呵护他们的个性。要相信每一朵花儿都会绽放,只是花期各有不同。

“好教师意味着好的教育。”朱素静说,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只要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有身为人师的觉悟和担当。今天学校里走出多少优秀教师,将决定着民族、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多少聪慧而又高尚的人。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要求都不断有变化,但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标准却始终如一。在朱素静看来,0-6岁的学龄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师面对年幼的孩子,更要对职业有敬畏之心,用高尚的师德师风标准要求自己,有阳光温暖的个性,和孩子们共同发掘生命的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相信教育的力量,把微笑、感恩与赞美炼成职业本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金色童年。”朱素静说。(本报记者 张鹏)

“全国最美教师”陈明青:

没有比看到学生成才更骄傲的事

这个教师节前,曾获评2021年“全国最美教师”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政治教师陈明青收到了一份学生自制的礼物。“两只口罩紧紧相连,代表了特殊时期我们心连心,守望相助。”看到礼物的那刻,陈明青感动不已。经历长时间线上教学,当学生们重返校园的那一刻,陈明青明显感到,彼此关系更亲近了。

今年疫情期间,师生只能隔着屏幕,靠网络一线相牵。陈明青感到,身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不能仅限于课堂,要将思想引领融入生活日常,方能引导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为此,她和其他老师共同发起“发现微光”活动,鼓励大家将身边的凡人善举上传分享。从坚守岗位的保安到兢兢业业的楼组长,再到身边年纪相仿的志愿者……随着学生们的“发现”越来越丰富,他们也越来越理解了“利他”“感恩”的快乐。

陈明青说:“要通过教育让学生们理解,‘为人民服务’绝不是空洞的口号,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之,为他人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陈明青的不少学生在她的影响下走上了教师岗位。有学生告诉她,自己内心那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正是当年在她的课堂上埋下的。陈明青直言,看到学生从“为自己”成长到“为他人”服务,这是最欣慰的时刻。“教师职业是全世界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没有比看到学生成人成才更值得骄傲与感动的事。”(本报记者 吴金娇)

“全国模范教师”包蓓姹:

爱生如子,人生才会写满精彩

这个新学期,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包蓓姹又“换”了一所新学校。在上海南端的奉贤海湾旅游区,她将带领新开办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扬帆起航。“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才能让教师的人生写满精彩。”包蓓姹说。

2006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包蓓姹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加入上海第一批“三支一扶”大学生队伍,到奉贤一所乡镇学校“支教”。任教伊始,学校师资紧缺,包蓓姹除了当班主任,还教过英语、数学、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支教两年期满,面对学生眼中的期待,她不舍离开,于是选择了留下。2013年,根据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包蓓姹又加入新开办的青溪中学,成为“拓荒者”中的一员。如今,她又有了新使命。

“我不是科班出身,刚当老师时也并非一帆风顺。记得当时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少;面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家长的不支持甚至是对立常常让我不知所措……”包蓓姹坦言,这些困境都曾让她深陷自我怀疑,并不断“拷问”自己:“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吗?”

当包蓓姹摆正心态,把目光转向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后,她渐渐发现,自己眼中那些琐碎小事,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对老师来说,唯有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本报记者 王星)

济退休教授朱仲良:

为师最重要是尊重讲台敬畏育人

对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朱仲良而言,今年4月19日注定难忘。这天是他的60岁生日,也是他从教师岗位上正式“毕业”的日子。最后一节课,原本应该只有30人的线上会议室“挤”进一百余名各届同济学子,满屏都是“退休快乐”“生日快乐”的祝福。从1983年毕业,朱仲良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9年。择一事,终一生,他说:“为人师,最重要是尊重这个讲台,敬畏育人这份职业。”

“当教师,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朱仲良清楚记得,从实习教师到真正走上讲立授课,他花了8年时间。也正因这份不易,他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的理解分外深刻。30多年来,他始终将每一节课当成新课,坚持备课。时代在变化,他的课堂也在不断更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道授业解惑。他尤其珍惜每一次和学生交流、交心的机会,总是雷打不动提前20分钟到教室,就为方便学生提问与交流。

在学生眼中,朱仲良是言出必行的良师,也是益友。今年三月上海本土发生疫情期间,家与学校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朱仲良,为站好最后一班岗,整整87天未回家。听到学校在招募送餐志愿者,还有2周就退休的朱仲良也第一时间报上了名,成为“送餐超人”的一员。他说:“心在这儿,我就愿意为孩子们出份力,干啥活都行!”(本报记者 吴金娇)

作者:张鹏王星吴金娇

编辑:施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