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制人的厉害之处 你该了解的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

春秋时期诸侯国竞争激烈,兼并战争频发,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与齐军作战掀开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战例。

此前,齐桓公即位之初,鲁庄公曾为了助齐公子纠争夺皇位,一度率军攻齐,但因实力稍弱于齐军,被齐军击败。而因为齐恒公对鲁庄公助公子纠而攻齐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在击败鲁军之后,仍不满足,继续筹划着攻鲁之计。齐主政大夫管仲认为继续战争,要战败鲁把握不大,所以,他竭力劝阻齐恒公不要出兵,但齐恒公不听,他执意伐鲁。

后发制人的厉害之处 你该了解的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1)

齐恒公

齐恒公于周庄王十三年亲率大军南下对鲁发起进攻。鲁庄公不愿缩手就擒,他决定主动发兵,御敌于城门外。此时,鲁国颇具胆识、富有谋略的谋士曹刿进见庄公,他向庄公分析了齐、鲁双方各自的优劣势之后,认为鲁国如能举国上下一心,齐力抗击齐国的侵略,获胜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曹刿有一个条件,他请求随同庄公出战,鲁庄公批准了他的请求。

后发制人的厉害之处 你该了解的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2)

齐恒公系“春秋五霸”之一

齐军挺进,鲁军出兵,齐、鲁两军于鲁东北部的长勺相遇。双方列兵对阵,齐军带着进攻的气势,士气高涨,齐恒公求胜心切,令部下擂鼓进军。鲁庄公不甘示弱,依照传统战法,正准备下令击鼓出兵与齐军拼杀,此时,站在庄公身边的曹刿及时谏止庄公。庄公采纳了曹刿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再一次擂鼓,向鲁军进击;鲁军依然按兵不动。齐军乘势继续猛敲战鼓,三通鼓响,齐军已迫近鲁军阵前。此时,曹刿立即提醒鲁庄公,下令击鼓向齐军进攻。齐军在三通鼓响之后,连续挺进,有些疲惫,士气减弱,而鲁军以逸待劳,士气正高昂,第一通战鼓响起,气势如虹。两军绞杀在一起,拼杀十分激烈,齐军气势逐步衰减,而鲁军越战越勇,最后,齐军落败,弃车败退。庄公欲下令向齐军追击。曹刿恐齐军有诈,立即下车察看敌车辙退痕迹,继而登车眺望齐军战旗状况,他发现,齐军辙乱旗靡,队形十分混乱,此时才建议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鲁军在追击中大获全胜。

后发制人的厉害之处 你该了解的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3)

长勺知战示意图

这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这一次战役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它却因为曹刿的出谋划策而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后发制人”的典型战例。

这一次战例很值得军事家们深思,首先,齐桓公在击败鲁国军队之后,因胜利而骄傲,急于报仇泄恨,轻视鲁军,不听睿智的大夫管仲的建议,轻率用兵,最终导致惨败。

其次,鲁庄公与齐恒公相反,他在强敌来犯之时,没有怯战,也没有骄傲,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积极建议,及时采用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积极御敌策略,避过敌军锋芒,抓住最有利的时机适时反击,变防御为进攻,正确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后发制人的厉害之处 你该了解的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4)

曹刿与鲁庄公

再次,曹刿关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思想,是后发制人的经典论述,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之后中国历史上很多战例,都对曹刿的军事思想是有所借鉴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皆是充分利用了后发制人的优势。后发制人能以逸待劳、以静制动、避其锋芒、择机出击,充分利用敌疲找打的优势击败敌军,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战争韬略。

最后,“长勺战役”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重大挫折,也是鲁齐长期交战中鲁国难得的一次胜利,齐桓公在其与列国的争霸史上很少有战败的事例,而这一次鲁国能获胜,全应归功于曹刿的妙策。

“长勺战役”表明了军事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战争指挥官善于听从军事谋略家的建议,是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上兵伐谋”的道理是很深刻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