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比兴的用法(修辞中的衬垫和衬跌)

前言

本文所说的内容,来自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中的修辞篇。

在修辞篇中,周振甫先生将衬托、 反衬和陪衬、 衬垫和衬跌,分为三个章节来介绍。今天提到的是衬垫和衬跌。

一、何谓衬垫

衬,《康熙字典》写作襯,原意是“近身衣也”。用作动词,即在里面再托上一层。垫,《说文解字》解释为:下也。謂地之下也。今天用作动词,即在下面铺上一层。

衬垫,就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加上一层,起到缓冲的作用。那么在诗词中的衬垫,是如何起到缓冲的作用呢?

周振甫先生引用施补华分析李白七绝的一段话: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佣说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就起到了衬垫的作用。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层意思呢?

因为前两句已经写了“迅捷”之意,如果后两句还是继续写,就太“直而无味”。好比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望无余。

而加了这一句,起到了衬垫缓冲的作用。好比山溪流下,经过一道山涧的弯道,缓冲一下,水流打个弯再流下来,从欣赏的角度看,更美更有韵味。

周振甫先生解释衬垫的作用时说:

衬垫是防止语气太直,一泻无余,用景物来旁衬。衬垫好比不让水直泻下去,所谓“走处仍留,急语须缓”;

关于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周先生说特别指出:

假使第三句也用乘奔御风那样比喻,那末整首诗讲船行的快速,就不免单调,而且一直下来,直泻无余。

现在第三句用两岸猿声来作旁衬,丰富了江行的景物,这句起了衬垫作用,来缓和语势,使全篇有起伏,不再直泻无余了。

老街感觉,这种又好比,有人从墙上往下跳,直接跳下来就受伤了。加个垫子缓冲一下,不但不会受伤,还可以象体操运动员一样,姿态优美地落地。

宋词中比兴的用法(修辞中的衬垫和衬跌)(1)

二、何谓衬跌

衬垫好比弹簧、和弓箭,先反向用力,反而正向的效果更好。

周振甫先生引用了刘煕载分析文天祥词作的一段话:

词之妙全在衬跌。如文文山《满江红》和王夫人云:“世态便如翻复雨,妾身元是分明月。”《酹江月》和友人驿中言别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此二句若非上句,则下句之声情不出矣。(刘煕载《艺概》卷四)

王夫人即王昭仪,南宋灭亡后被掳至北方。途中填词《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传到文天祥的耳中,文天祥对于王昭仪结尾处表现出来的不坚定,不太满意。于是用王昭仪的口吻,替她填了一首《满江红》: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这首词中,文天祥用南朝陈叔宝妹妹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对于乐昌公主过于软弱失去贞洁之事进行了讽刺。这是委婉地对于王昭仪提出了批评。希望她不要成为菱花缺的“破镜。”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这两句,前一句便如弓箭后拉,南宋灭亡,个人的命运危在旦夕;然而,妾身(文天祥用王昭仪口吻)要成为圆而不缺的明月。即乱世之中,更要保留自己的气节。

前一句起到了衬跌的作用,有一句更有力量。

文天祥是这样要求王昭仪的,而且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我们知道文天祥屡次拒绝招降,最后为国尽忠。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也是如此,上一句拉满了,后一句发力射了出去。容颜已经变化的面目全非,然而一颗丹心没有灭。

宋词中比兴的用法(修辞中的衬垫和衬跌)(2)

三、衬垫与衬跌

关于这两种修辞方式的不同,周振甫先生作了解释。关于衬垫:

衬垫是防止语气太直,一泻无余,用景物来旁衬;又好比不让水直泻下去,所谓“走处仍留,急语须缓”;

跑得快了,半路歇一歇。

关于衬跌:

衬跌是正意先不说出,用一句话来衬托一下,再说出正意,经这一衬托,说出正意就更有力量。衬跌好像把水闸住,让水位提高了再跌落下去,就更有力。

记得林忆莲唱过一首歌,歌词中就这样两句,用的就是衬跌:

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就是不愿意, 失去你的消息。《至少还有你》

文天祥的七律中也写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算是死了,我也要保留这个爱国之丹心。衬跌,象是一种反向的,积聚力量的转折。

宋词中比兴的用法(修辞中的衬垫和衬跌)(3)

结束语

多说一点题外话,《酹江月》又叫作《念奴娇》,文天祥有两首次韵苏轼赤壁怀古的《酹江月》,内容都是好友告别,这个人就是他的同乡兼抗元战友邓剡(邓光荐)。

不过这两首词,感觉有一首很像邓剡的原作,刘煕载《艺概》提到“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这两句就出自疑似邓剡的原作《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很像邓剡用文天祥的“留取丹心”那句,离别时写给文天祥的。

@老街味道

啥是意象?诗中意象有何作用?毛翰先生这5点总结得太全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