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送葬的感悟(吾丧我与天籁地籁人籁)

南郭子綦说他已经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也就是说,他已经忘记了天地的差别,忘记了人间的是非荣辱,摒弃了偏见的私欲的小我,进入了物我两忘、泯灭一切差别的境界。

可以说,庄子所说的“吾丧我”,既包含了庄子逍遥游的价值观,又包含了齐万物的认识论。“吾丧我”是庄子逍遥游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把“吾丧我”看成是理解庄子哲学的一把金钥匙。

庄子送葬的感悟(吾丧我与天籁地籁人籁)(1)

南郭子綦说自己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但他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吾丧我”的问题,而是话锋一转,转而谈到了天籁地籁与人籁的问题。而这一节历来复杂难懂,多数注家众说纷纭。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颜成子游没有弄懂南郭子綦说的天籁地籁与人籁到底是什么意思,就问老师说,请教其中的道理。

南郭子綦说,大地也有呼吸,它吐出的气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孔窍都会一起怒吼起来。子游,你难道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那高山上的参差的高大的树木,大树上有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像嘴,像耳朵,像方孔,像杯子,像石臼,像深池,像水坑。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急流涌动,像飞箭划过长空,像愤怒的呵叱,像平缓的呼吸,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的鸣叫,大自然前面在唱着“于于”,后面就“喁喁”的唱和。清风徐徐,就有细细的和声;狂风大作,便有轰鸣的声响。而暴风突然停歇,一切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没有看到草木随风摇动的样子吗?

庄子送葬的感悟(吾丧我与天籁地籁人籁)(2)

庄子不愧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等一的大师,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子游好像听懂了,他说:地籁,就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就是人用种不同的竹管吹出的声音。那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哪有谁命令它们呢?

按照颜成子游的理解,地籁是各种孔洞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人类吹各种乐器的声音。也就是说,地籁出自自然,而人籁出于人为。那么到底什么是天籁呢,南伯子綦并未多解释,只是说了一句话,“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意思是说,风吹过千千万万的洞穴,发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而又让他们停下来,这些声音从何而来呢?那么让这些声音怒号的又是谁呢?他的言外之意是,无论天籁地籁还是人籁,它的背后都有一个主宰者,让他们发声,让他们停歇,这个主宰者其实就是“道”。

庄子送葬的感悟(吾丧我与天籁地籁人籁)(3)

也就是说,无论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大自然的声音,还是议论纷纷的各自不同立场的人类的声音,其实都是天籁,都是自然的天机发动,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无论是自然界的和风还是飓风,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箫管还是钟鼓之声,其实都是“道”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丰富多彩的自然之声与立场不同的人间之声,在“道”面前实现了统一。

那么,南郭子綦开头所说的“吾丧我”,与天籁地籁和人籁又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吾丧我”,就是忘记人世间的一切差别,达到万物一体泯然忘机的境界。而人籁,纵然形态各异立场不同,其实都可以归之于天籁,都是自然大道的产物,假如我们人类还以自我为中心,还抱有各种私心与偏见的话,是无法领略天籁之声的,只有浑然忘我,才能体味天籁的奥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