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最好的交往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适度地保持距离)

只有保持在最佳距离,才能让有限亩数的稻田产出最高产量的稻米。

01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在美学上,也有所谓的审美距离理论,指的是主体在欣赏客体的过程中要与其保持相对的、适当的距离,包含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最全面地饱览其美,否则就会减弱或得不到预想的审美效果。

正因为相隔合适的距离,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才能为观者所倾倒。否则,看到的将会是一团模糊的阴影或者是星星点点的油泥和色斑,枉费大师的一番苦心。

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这副画给人的观感更是大相径庭,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距离美学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感情维系方面,也应当遵循适度距离理论,心理学上将其称为“适当疏远原则”。

如果双方依偎得太紧密,形同连体婴,就难免心生芥蒂,产生矛盾;但倘若天各一方,宛如旋转木马,即便不停向前,也始终竹篮打水。

  • 兵荒马乱的毕业季,他们却可以坦然面对,选定对方携手一生。

  • 情感最好的交往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适度地保持距离)(1)

    02

    ‌适度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距离,黏黏糊糊的感情难以长久。

    小的时候,曾经到乡下看过农户播种水稻秧苗,秧苗之间都相隔着一定的距离。

    更加讲究和专业的播种人更是会在水田拉线校准,甚至能精确到每一经或每一纬播种几株秧苗,确保每一棵秧苗之间都是保持合适的间距。

    太近秧苗会互相争抢泥地,养分和水分补充不足,易导致水稻减产;太远了没法充分利用固定面积的稻田,同样也是减产的后果。

    只有保持在最佳距离,才能让有限亩数的稻田产出最高产量的稻米。

    类似秧苗距离论,社会心理学上也有个理论叫“心理距离”,说的是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对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人们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全局,更能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引申到情感上,倘若你跟关系圈的一个人太过近距离,即便是亲密无间的爱侣,二人无话不谈,时刻在一起。

    在赤裸裸的相处下,也会发现对方并非完美无瑕,更多的是星星斑点,便不再互相吸引和接纳。

    ‌留有私密感的交往,能更好地吸引另一半。

    钱钟书的《围城》道出了普通人的处世之道,

    围墙里的人想出来,围墙外的人想进去。因为有了围墙的存在,让处于围城内外的人对彼此都有朦胧的美感,企图翻越墙头去窥探、体验对方的生活。

    露露是我部门的同事,每次见到她,多是容光焕发,洋溢着一脸笑意。

    一个人的面容最能体现出TA的生活状态,从她姣好的面容难以看出即将奔三了。

    多次攀谈后,才知道她有个通情达理、保持一碗汤距离的丈夫,也正因为家庭生活的给力,让她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感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与家庭中自在游走。

    露露坦言,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刚结婚那几年,二人的关系变得没有像之前那般亲密。

    柴米油盐之类的琐碎小事常常让二人起口角,露露是福州人,口味偏爱甜腻,而露露的丈夫作为川人,自然无辣不欢,夫妻俩有时就为这些小事而烦恼。

    露露抱怨丈夫下班后便与游戏为伍,不做家务活;而丈夫则嫌弃她追剧斗地主,忘记给宠物喂食。

    靠得很近越离得很远,如同炽热的火炉,离得太近只会感觉到炙烤烫手。

    经过两三年的磨合期,小两口找到了彼此能接受的距离,奉行当今流行的“半糖主义”生活理念。

    所谓的“半糖主义”,指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太过清苦,让人感到绝望沮丧;生活太过甜蜜,叫人放纵享受,不懂珍惜。

    恰到好处的甜苦相调,引申到两性关系中,就是有各自的私密空间,不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对方面前。

    适时地选择回避,能够长久地让爱情保鲜,使感情升温。

    中国台湾艺人黄舒骏有首歌的歌词便将这种“半糖主义”的两性相处之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天天相恋,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的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

    在那之后,露露和丈夫达成了默契,不干涉彼此的工作,看得过去的就选择视而不见,不去斤斤计较生活方式的差异化。

    露露会在年假休息期间独自出国旅游,给婆婆买件流光溢彩的沙丽做纪念品;

    丈夫逐渐变得像恋爱那会一样问长问短,打电话询问出游是否安全,什么时候回来,还会索要礼物。

    露露也不再要求丈夫提高厨艺,如果实在难以入口,就下楼吃饭馆,不会像往日争得面红耳赤。

    丈夫跟恋爱那会一样,有时会突然变出一朵玫瑰花,犒劳她出差工作。

    两人的感情相对过往变得更浓更深了,若即若离的相处方式,增强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存在感,有种“多日不见,甚是想念”的意味在里面。

    • 保留私密感的交往,能撩拨人的好奇心,更想要抽丝剥茧地靠近探秘,更有利于巩固和增进两性关系。

    情感最好的交往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适度地保持距离)(2)

    03

    不刻意打扰的相处方式,让人活得舒服。张小娴说过,

    某天起,好像跟你没那么好了,见面少了,电话也少了;孤单的时候,忍住没找你。我亲爱的朋友,并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我的故事变复杂了,有些话不知道从何说起,不如不说;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底,独自承担。不想对你说谎,更害怕你痛心的责备,于是只好假装忘了你。其实,你一直在我心里。

    微信分组着实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它能根据熟悉程度、亲密程度、工作关系将几百甚至上千的好友分组成多个不同的小组。

    当我们发朋友圈时,便可以根据分组不同选择对其可看或者对其屏蔽此朋友圈。

    梁实秋在《秋室杂文·谈友谊》中谈到,“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

    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不可透支友谊,代入到发朋友圈这个举动中,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不频繁发朋友圈、不发与人无关的朋友圈,不发消费好友的朋友圈。

    金学姐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业务压力可想而知,几次与其交心沟通,方能体会房地产行业的不易。

    也许是公司强制和业务压力过大,金学姐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3-5条的购房广告,并且都是单刀直入的硬广,让人好生厌烦。

    同学聚会聊过这个话题,才知几乎所有朋友都将金学姐的朋友圈屏蔽了,理由是他们住在B城市,而金学姐宣传的,多是其所在的A城市。

    情感最好的交往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适度地保持距离)(3)

    看见一次两次还能接受,各种广告宣传每天轮番轰炸就不得不屏蔽保视力。

    学姐犯的一个过错,就是不懂因人制宜,不明白得与好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发布朋友圈得大浪淘沙,不可泥沙俱下,丝毫不顾他人感受。

    朋友们多次感觉自己被消费后,顺其自然就会选择视而不见其朋友圈,最终得不偿失,污浊了他人的视觉,也透支了自己的关系网。

    安妮宝贝说过,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近来跟发小小梁聊天,他颇为抱怨地说我出差到他的城市,却不去找他,是不是生了嫌隙。

    听闻此话,我笑了笑回答,“真正的朋友,是长时间不联系也能维持亲密的关系。”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更应该花在有价值的地方上。

    我不找你,不代表我们产生冲突,而是我担心自己的来访会破坏了朋友的生活节奏,比如与女友约会泡汤、因为接待我而要熬夜加班。

    作为不爱麻烦他人的人,我更愿意选择出差住酒店,有时间就约上本地好友聚一餐,没空就骑上共享单车逛逛胡同、看看古迹。

    有事就联系,没事各自过,每个人都需要个人空间,存放自己的秘密与情绪,倘若硬要打开这扇门,就不免要激化矛盾,徒增伤感。

    毕竟,好的感情,要适当地保持距离。

    作者薄言,图文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特此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