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四个节气怎么排的(节气为啥不分成三十六或者四十八)

一年十四个节气怎么排的(节气为啥不分成三十六或者四十八)(1)

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图自新华网

一年十四个节气怎么排的(节气为啥不分成三十六或者四十八)(2)

据说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古代中国五帝之一尧帝曾统治着中国,他创立了最早的历法。而儒家所谓“昊天有成命”“维天之命”的政治理念正是来源于问天、观天而建的历法。 图为后世人所画的颇具儒家风韵的尧帝。

春风化雨,山花烂漫;夏日绵长、万物竞长;秋风叶落、大道溶金;松柏如墨,白雪飘舞……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一年有四季,百里不同风。在这一年四季中,我们又有二十四节气,每个不同的节气对于人们来说都意味着一种天气的变化,在提醒人们的劳作和生活,这种对自然的智慧认知只产生于中国。

1 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智慧

每年的春节即将来临的前一个月,全国的家庭几乎就会开始用农历来计算日子了,人们一般会说,阴历腊月初几,阴历腊月廿三,阴历腊月廿四……转换为这样的计时方式,是因为春节是一个根据农历而制定的节日。这样的习惯常常让很多人觉得中国传统农历是阴历,是根据月亮变化而制定的历法。其实,我们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当你去根据二十四节气去感知天气,判断气候变化时,就会知道,古人对太阳历的制定更早,认知更深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地球绕太阳转的时候,在轨道的位置来决定的,反映的是公历的变化。每一个节气,在每年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春分这一天,一般都是在3月20日到22日,夏至这一天,一般都是6月21日或者22日,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把一年划分成为二十四个等份,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我国的农历中,成为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智慧,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二十四节气,直到现在国外只有四个节气,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春夏秋冬,在全世界是最分明的。比如,两天前的12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这时候黄河流域一带已经渐有积雪,而西北东北已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长江以南此时正是“橙黄橘绿”“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候,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相差很大。比如1月份,哈尔滨最冷的一个月,平均温度达到-19℃多,可是海南岛的海口是17℃多,月平均温度相差二十七八摄氏度。这样的气候温差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独有的地理条件产生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古人便在一年四季的转换中根据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太阳位置变化等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西汉时期,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

2 地域辽阔时间分隔太细不好用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它偏偏是二十四节气,而不是三十六节气,或是四十八节气呢? 其实,这与我们国家的地理环境依然脱不了关系。二十四节气其实还被划分成了七十二候,也就是每个节气有十五天,每五天作为一个候,全年一共七十二候。古人后来发现分得太细了,反倒不适用了。因为我们国家非常辽阔,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都差别很大,分得太细不好用,最后还是二十四节气比较好用。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划分的,地球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不过,在古代不可能像现在测量这么准确,除了根据太阳的运行来测定二十四节气,还曾经有其它方法来测量。比如在三千年前左右,有一种方法是在黄昏的时候看北斗七星,以斗柄指向来定节气,斗柄指向东就是春分,指向南就是夏至,指向西就是秋分,指向北就是冬至。另外还有一种划法,也是在黄昏的时候,看天顶中天(天文学术语)的时候是什么星座,《诗经》里有一句叫“七月流火”,“流火”指的就是古书上叫做“大火”的星座开始偏西,也就是夏天开始撤退了;第三种划法就是用土圭测日影,就是立根杆子看影子的长短,正中午的时候看影子长短,如果影子最短的时候,那就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要是春分和秋分,那就是中间平均的阶段。古代的划法都比较粗糙,现在的天文学,根据天体的位置,可以精确地计算,因此,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发生的日期,特别是开始交节的时间时刻,都可以严格地计算出来,因此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具体交节的时间是在几点几分。

3 4100年前的古观象台在山西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山西博物院的文明摇篮展厅,复制了一个陶寺观象台的场景复原,通过光电影可以真实再现4000多年前的古观象台是如何被用以观测天象的。

陶寺古观象台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东坡沟村,200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在此考察时发现了这里存在的41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的遗迹。这座观象台呈半圆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夯土结构。第一圈的半径大约18米,第二圈大约有24米,第三圈大约为50米。在第一圈内,有11座夯土柱,夯土柱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排列。据考古专家说,这几座夯土柱上面原来竖立着11根石柱,石柱高5米左右,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15至20厘米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以此来确定当时的12个节气。经与现在农历时间比较,实地模拟观测后,节气时令精度十分高。2003年12月22日冬至至2005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进行了两年实地观测模拟,初步了解了陶寺文化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一个回归年的历法规律。

尧都平阳,《尧典》中又有二分二至的记载。而根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人便已经可以利用这个建筑观测日出,将一年分为20个节点。

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历法的制定使得农业生产由原来的盲目紧张变得从容镇定,有规律可循,这对于农耕生产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一个部落的强大起着重要作用。

4 跟立春有关的山西村庄

在农耕时代里,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果要说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哪个节气最为要紧。“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人来说是最要紧的,立春便是这一年中对于耕作生产来说首要关注的一个节气。

立春,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愿意说“打春”。这一俗称源于这一天鞭春牛的民俗活动。

唐代之前,史籍中没有鞭打春牛的记载。从周至秦汉,流行的迎春活动只有迎春于东郊。汉代开始祭祀青帝句芒神,也叫芒神,是中国神话中的春神。古代立春时要到东郊八里外迎春,目的是早一点把芒神接回来。芒神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手里拿着一根鞭子,这根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着二十四节气。到了唐代之后,巫术行为渗透到了迎春习俗中,出现了“执仗鞭牛”的举动,“打春”的说法便从这时开始。宋代之后,鞭春习俗演变出由皇帝、官吏来扮演芒神,以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打春牛的春牛有用泥土捏制和彩纸扎制的两种,牛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农耕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四蹄则象征四季。

我省汾阳市城东有一村村名为“望春村”,这个村名的形成便与打春这一天有关。这里曾经是当年汾州府举行打春仪式的地方。立春这一日,汾州府的士农工商都会集中于此,州官扮作农夫,官员妻子扮作村姑给农夫送饭,各种迎春表演到高潮时,农夫用鞭子或棍子将纸扎的或是泥土捏成的“春牛”打碎,围观的农民一拥而上参与鞭打。人们认为打得越热闹来年的收成便越喜人。年深日久,这里便有了一个名为“望春”的村子。在明代的记录中,打春的地方在城外东郊五里。随着城镇发展,城郊五里的地方如今早已是城中村。立春这一天的鞭春牛的活动已经淹没在历史的记录中,只留下这个村名还可依稀探知到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在农耕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演变而来,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依然在农耕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记者 李雅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