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

三国时期堪称中国古代很是璀璨的一段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华大地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各自在自己舞台上演绎着精妙绝伦的人生风流,最终形成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三足鼎立形式——曹魏、孙吴、刘蜀,并且较为稳定地维持了一段时间(从曹丕称帝到晋灭吴国共计60年,倘若从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之时算起,至司马昭灭蜀结束则持续55年)。

众所周知,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启皇帝尊号之后,消灭割据、实现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的使命感便被逐鹿中原的各色英雄人物所接纳。故而之后中华大地虽然经历了数次分裂,但最终均不同程度地走向了统一。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1)

既然统一是大势所趋,为何三国能傲然挺立,维持着三足鼎立的平衡呢?所谓殊途同归,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先借“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来分析三个力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的条件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及其案例分析

当物体受到同平面内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达到平衡时,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即物体在互相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定共面共点。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2)

由此定理可知以下信息:

(1)三个力居于同一平面区间,如此才能存在相互触碰相互关联的可能;相互不平行表示彼此相互独立,不存在包含关系。

(2)三个力交于一点意味着不论哪两个力争斗,第三方力也必定牵涉其中,不存在两个力争斗而第三个力置身度外,或是坐山观虎斗,伺机占便宜的情况。也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3)

(3)不论从哪一方角度去看,另外两力均是阻止作用。如此可以推断,即使某一方作用力非常强大,但面对它的却是两个力的合力阻碍作用,这明显极大加大了这一方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难度。这也是三力平衡的关键所在。

那如果三力未有汇交于一点又当如何呢?由上图可知,不在交点处的力F3便相对相互缠斗的两个力F1和F2交点形成力矩M(F1和F2相对于交点力矩均为零),此时将会引起物体按照力F3的作用线方向旋转使得平衡打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F3撼动了物体。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4)

值得一提的是,不在交点处的F3产生力矩,使得物体按照F3的作用线方向旋转,某种意义也说明:F3是最终获益方。仔细梳理古之成语典故,便会发现,这与我们熟知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描述的现象和结论是一致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何其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殊途同归的道理。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也能窥见“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在作用。当齐楚结成联盟之后,强秦便不敢进攻楚国,此时即为三力平衡汇交状态,一旦秦想与楚国大动干戈,齐国绝不会置身事外,而是参与其中。虽然秦国军事实力最为强大,但面对两国合力阻碍,定然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5)

意识到这一点的秦国随后派出张仪用计让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便大举进攻楚国,占去了大片领土。此时齐国不仅称得上置身事外,而且纯属与他们绝缘了,故而三力变成了两力,平衡不在,楚国吃了败仗。

但楚国毕竟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国,一发狠,“悉发国之兵”誓将秦国打趴下。楚国如此破釜沉舟去复仇,还真把秦国吓到了。眼看秦国将败,魏国趁机出兵攻打楚国,至此两力作用不仅变回了三力,而且达到了“三力平衡汇交”的条件——两力合力阻碍第三方作用力的推进。推进不成,楚国不得不放弃攻打,赶忙回救,至此又恢复到平衡态。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6)

三国鼎立背后的“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三国是如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由上分析可知:三力作用达到平衡之态实属较难之事,因为只有三个力交于一点才能满足平衡要求。这对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而言亦是如此,因为三国实力不均,一不留神很容易出现强国兼并弱国,或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危险局面。之所以最终还是出现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也是三国之间互为“照应”,一旦面临强大的敌手,则立马拉第三方入伙,即便此前还与第三方大动干戈、打得火热,也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赤壁之战便是如此。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时风头无二,踌躇满志,对南方之地顿生觊觎之心。于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曹操开始操练水军,为向南用兵做准备。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7)

在讨伐东吴之前,曹操写信给孙权,声称统领水军八十万人,“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由此可见曹操军事实力之强,吞并天下野心之大。面对如此危急时刻,东吴国主孙权派出鲁肃与刘备见面,诚恳提出联合抗曹的建议。

而刚经历了长坂坡大败、被曹操追得喘不过气来的刘备欣然同意,于是共同商讨合作抗曹事宜。之后,正如“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之描述,虽然曹魏这一方很是强大,但架不住较为弱小的孙刘双方合力阻碍。赤壁一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不仅阻挡了曹操的兼并天下之势,更是增强了孙刘双方的力量,为三足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8)

到了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形势又有所变化。蜀汉大将关羽水淹曹操七军,擒获其手下大将于禁。关羽风头一时无二,原本强大的曹魏也不得不避避关羽的风头。

于是被关羽打得喘不过气来的曹操,一面全力阻挡关羽,一面派人去找了自己昔日的宿敌——东吴,“许(诺)割江南以封(孙)权”求和。曹操此举无疑是在其与蜀汉大将关羽较量过程中落了下风之时拉东吴入伙,合力阻挡关羽,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以维持三力平衡汇交状态。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9)

而之前还联刘抗曹的东吴基于自身利益出发,接受了曹操的“邀请”,不顾“传统友谊”,派吕蒙袭击关羽。之后吕蒙白衣渡江,悄无声息中擒杀关羽、夺回荆州,这不仅挽救曹魏于“水火之中”,更是极大地阻碍了蜀汉势力的延伸推进。

当然东吴对“传统盟友”展开偷袭,并且擒杀了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羽,着实不地道,于是恼羞成怒的刘备不顾朝臣反对,毅然发动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东吴国主孙权第一反应是求和,被断然拒绝后只好抵抗。

三国谁是最终的赢家(三国何以能鼎立)(10)

由于刘备指挥能力尚有欠缺,且有经验的将领未有随同,最终刘备惨败。值得一提的是,大获全胜的东吴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点到为止。这应是东吴不想两国交战过久,缠斗过深使得第三方曹魏坐享渔翁之利。

综上可知,三国之所以鼎立,是因为满足“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也正是因为三国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无论哪一方,即使再强大,也无法兼并另外两方中的任何一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