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事不过三(为什么事不过三)

民间有句话叫做“事不过三”,说的是同样的事不宜超过三次。“三”只是一个约数,并非只是实指。那为什么做同样的事不超过三次或多次呢?

如何理解事不过三(为什么事不过三)(1)

“事不过三”是个成语,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书中写道:“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其中有奇门预测的意思。在奇门预测中,有“事不过三”的原则,就是同一局象,不同的人占同类事情,或者同一个人占不同类事情,不能超过三次。因为“概天地始生,万物由三而定,量变过三则质变。”人事信息也会因为重复预测多次而变得模糊起来,误差也就增大了。“凡占吉事,首占最良,其次则减吉,再次则无吉可言;凡占凶事,首占罪恶,其次则减凶,再次则无凶。”也就是说,占卜第一次才是最准确的,再占卜第二次就不准确了,占卜第三次就大差大离了,要是再占卜第四次、第五次就相当于玩乐了,一点都不准了,甚至会出现和前几次占卜相悖的情况。孙悟空跟着菩提祖师学道,应该知道奇门的规矩。当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是知道民间“事不过三”的原则的。

于是,就有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了三次才打死,但一直被唐僧误解。还有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次才成功,扇灭了火焰山的火。还有孙悟空三探无底洞,终于擒住金鼻白毛老鼠精,救了唐僧。为什么都是三次,难道也是为了暗合奇门的要求?当然不一定。文艺创作要讲究审美,不仅要提倡观念的审美,而且要提倡内容和情节的审美。三次就已经算多了,超过三次就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让观众猜到后面的情节,也就不想看下去了。而这三次情节的变动都各不相同,有着移步换景的妙处,要是超过三次,还是这样来写,不仅观众们会猜到内容,失去审美鉴赏,被情节拖垮,厌烦起来,而且作者构思也会出现问题,想不出太多具备审美意义的情节来展现了。如此一来,“事不过三”就不仅仅是审美要求,而且是作者构思的要求,是内容的要求,也是都被人们默认的一种要求。

谁愿意看那些重复过多的情节呢?《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记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两军对垒,打起仗来要一鼓作气,三鼓之后,士气就不行了。那为什么又是“三”?或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有着对“三”的认同。童话中那个放羊的孩子说谎话,骗人们说狼来了,也是骗了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即使狼真的来了,人们也不去了。人们都遵循了“事不过三”的规矩,就是被骗也不能超过三次。要是被骗超过三次,还都是被同一种套路骗的,那么,被骗的人不是个傻子就是个疯子。

如何理解事不过三(为什么事不过三)(2)

《三国演义》中有陶恭祖三让徐州,为了显示刘备的仁德,其实写的有点过,反倒显出刘备的虚伪;刘玄德三顾茅庐,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来,“三”代表了诚心诚意;荆州公子三求计,公子刘琦要让刘皇叔给自己做主,其实并不知道刘皇叔真实的心思,“三”同样代表了诚心;而鲁肃三讨荆州,就是要动文而不是动武了,三次之后也就死了心,直接导致了吕蒙带兵攻打荆州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由此来看,“三”确实是一个神秘的数字。

事不过三,鲁肃三次讨要荆州,讨不回来就知道要不回来了,需要动武。民间一些事也是如此,别人借了钱,主家去要,要了三回还是不给,就知道要不回来了,需要想其他的办法了。《老子》一书中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混沌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人。天地人生万物,虽然有些概括得泛化,但道出了古人的潜意识思想,知道“三”对于人们的影响,似乎从创世的源头就把“三”的作用说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八卦的起源也是如此,《易乾》孔颖达《正义》中有“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所以,八卦的基本原理乃是合天、地、人“三才”来包罗世间万象。由此生出奇门“概天地始生,万物由三而定,量变过三则质变。”的理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三”就不单单指“三”这个数字,而是一个泛指的约数,是说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于是,三就成了泛指的代称。“事不过三”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不能做多次。要是坏事做了多次,就让人们不能容忍了,当然也要分什么样的坏事。要是偷盗,小偷做了多次就会引起民愤,被警察逮捕。要是杀人放火只需要一次就够判刑了,会让警察绳之以法。由此来看,所谓的“事不过三”指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没有触犯底线的事情,过了多次就算是触碰底线了。而到底几次才算是触碰人们底线,就要看事情的大小以及影响力了。

如何理解事不过三(为什么事不过三)(3)

原来,“事不过三”有着经济学中衡量成本的意思,也有着心理学中人心容忍度的意思,当然也有道德容忍度的意思。过了“三”事情就出现了质变,于是,“事不过三”又有了哲学上由量变到质变的意思,可谓博大精深。而从道家哲学中的创世观念来看,“三”更具备了普遍的观念,让人们只能敬佩其囊括之广,玄虚之至了。遵循“事不过三”的原则,或许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