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

旱獭-松鼠科旱獭属代表物种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1)

【动物简介】: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常称为土拨鼠,含3个亚种。大型啮齿动物,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

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草、浆果、地衣、苔藓、根和花。冬眠。因潜藏烈性病菌,又危害牧场,一向被疾控与植保部门列入监控、杀灭黑名单。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2)

【形态特征】: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3)

旱獭是大型啮齿动物。体短身粗,成年长490-575毫米,体重7-10千克。无颈,尾、耳皆短,耳壳黑色。头骨粗壮,长度89-103毫米。上唇为豁唇,上下各有一对门齿露于唇外,两眼为圆形,眶间部宽而低平,眶上突发达,骨脊高起,有更宽颧弓,头骨身体各部肌腱发达有力。四肢短而强,前足4趾,后足5趾,可直立行走;母獭有6-7对乳头。前爪发达,适于掘土。

被毛通常短而密,粗糙,毛色因地区、季节和年龄变异。春季毛色淡。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腹部为土黄色,毛基色褐灰,体侧和腹侧的毛色无显著分界线,头部及尾部色较深。各不同种旱獭毛色深浅略有差异。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4)

【栖息环境】:

旱獭主要栖息于气候寒冷的丘陵地区、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温带草原和半荒漠地区。

【生活习性】:

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最喜欢的植物有野燕麦、冰草、菊苣、三叶草、和小旋花(田旋花)。偶尔也吃菜园草、向日葵和农作物,如土豆。耐饥饿,不饮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饲料。

野栖旱獭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叶、茎,豆科植物的花为食,且有季节性变化,在饲养条件下表现为杂食性。旱獭易驯化,不伤人,不耐热,怕曝晒,抗病力强。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自然冬眠,时间可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自然苏醒。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5)

【繁殖方式】:

旱獭的寿命可长达15-20年,繁殖年限为10-15年。春季是旱獭配种的季节,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一般年产1次,雌獭妊娠期为40-42天,每胎产仔4-6只,多者达12只以上。初生体重约27克,36-40月龄性成熟。其种群繁殖力与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大幅下降时,繁殖大幅提高。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6)

【分布范围】: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

20世纪初,该物种分布在从乌克兰西部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到额尔齐斯河的整个草原地带。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狩猎和栖息地丧失,大草原的耕作和耕地的转变,从而大大减少了欧洲大草原旱獭的分布范围。到1940 年代,旱獭在欧洲范围已在未使用的土地和保护区内分裂成孤立的种群。分布范围的大部分限于乌拉尔和哈萨克斯坦北部。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7)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以前,旱獭在从乌克兰西部到额尔齐斯河的整个草原地带都很常见和丰富。到1940年代,欧洲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下降,该物种仅限于未开垦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孤立碎片栖息地。在1960年代,俄罗斯和乌克兰都禁止狩猎,这些国家的旱獭数量随后增加,已经被认为是稳定的。 相比之下,在哈萨克斯坦北部,数量尚未恢复并保持低密度,但在哈萨克斯坦中部,数量正在增加。该物种在1980年代初被重新引入许多地方,该物种也自然地重新定居在许多地区。

【经济价值】:

旱獭全身均是宝:其肉可食;脂肪可入药,内可治咯血,外可治烧伤,还可加工制成高级化妆品,具有润肤、护肤作用。旱獭毛皮的皮质较好,坚实耐磨,旱獭绒毛的色染性能较佳,加工后的毛色光亮鲜艳,用以制成裘时,工艺价值很高。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8)

动物园里有趣的水獭(每日一动物旱獭)(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