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

孔笙,李雪导演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温州创业潮兴起之时,温州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卖掉祖屋和全部家当,带着妻子赵银花和儿子背井离乡徒步来到温州从拾荒做起,艰辛创业,一步一步变身为成功商人。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

《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就在温州永嘉的一个山区小镇。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历来敢闯的浙南山坳温州永嘉县桥头镇,这样一个当时贫穷又落后的地方,诞生了一个纽扣交易市场。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0多元,许多农民为了温饱问题开始走南闯北,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小镇更是如此,每年农闲,都会有大量桥头人外出弹棉花,或挑着货担四处兜售。

王碎奶,永嘉县桥头镇桥头村人,就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敏锐的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机遇,她的第一桶金的来源居然只是十分不起眼的纽扣。决定做纽扣买卖后,王碎奶东拼西凑带了500元钱,开始闯荡,她走遍全国不少地方,找到了满意的货源,带回了第一批物美价廉的纽扣。

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1)

王碎奶

当时国家刚实行改革开放,允许个体经济,但主要还是依赖计划经济流通,商品交易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王碎奶带回的这批纽扣,自然受到了顾客的欢迎,没几天她的纽扣就卖完了。结果一算账,她竟然净赚了200多元!几天功夫就赚到了原来近3年的收入,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也更坚定了她继续做纽扣生意的决心。

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2)

纽扣生产车间

在她的带动下,桥头越镇上越来越多的人摆起了地摊卖起纽扣,逐渐地他们摆摊的街道就形成了“纽扣一条街”,并初具商业规模,温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客商蜂拥而至,热闹异常。此时,王碎奶又冒出了一个大胆又创新的想法——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概念在当时是一个新鲜概念,王碎奶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敢为天下先,在的努力下,1983年2月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正式营业,这是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同时也开启了浙江商品市场的大幕。

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3)

之后,王碎奶成为纽扣个体协会会长,她积极引导大家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积极协助配合工商部门开展假冒伪劣打击活动。在她的带领下,桥头纽扣市场连续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桥头纽扣市场进入繁荣的辉煌时期,每天都有无数客商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赶到桥头镇来,小小的桥头镇到处车水马龙、客商摩肩接踵。据统计,当时全中国人民平均每人要从桥头买走5粒纽扣。在桥头纽扣市场的影响下,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专业批发市场纷纷兴起,整个浙江迎来市场兴建的高潮,由此成为我国的市场大省。

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4)

王碎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冲破传统观念,大胆投身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中去,成为全国专业市场的开拓者,并成为“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中惟一的女性。她的经历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缩影。

温州非遗旅游商品(她是温州一家人银花的原型)(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