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核心资产(上汽集团去年投的200亿巨额研发)

导语:上汽集团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布局规模庞大、涉猎范围极广,但和主流汽车企业一样均聚焦于当下被视作行业趋势的电气化、智能网联等主要领域。

(文/潘昱辰 编辑/娄兵)研发,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灵魂。对于汽车产业而言,研发投入是保持汽车产品和新兴技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特别是在“新四化”转型的行业趋势中,技术研发已经成为车企间激化竞争的一场军备竞赛。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不仅拥有冠绝全国的汽车销量和营收能力,在研发层面的投入总额同样首屈一指。

2021年,上汽集团合计研发投入为205.95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196.68亿元,同比增长46.83%,其中研究阶段支出70.46亿元、开发阶段支出126.23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9.27亿元。研发占营收的比重为2.71%,比上年增长了0.64个百分点。而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为4.50%,比上年减少了6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上汽集团的研发人员数量为31748人,同比增长了13.08%,占公司总人数的14.4%,比上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从学历上来看,研发人员中博士1201人、硕士11751人,本科及以下18796人。年龄结构上,35岁及以下的研发人员为20255人,35-45岁有8855人,45岁及以上2638人,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较为明显。

上汽集团核心资产(上汽集团去年投的200亿巨额研发)(1)

聚焦电动智能汽车

如此规模的研发,上汽集团究竟投入到了哪里?

上汽曾在财报中表示,2021年研发费用的增长,是因为公司进一步增加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数字化等技术的研发投入。

从技术发展来看,以电动智能网联为主要特征的“新赛道”正在加速构筑。而在这一大方向上,上汽则以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要抓手。

2021年,面对缺芯、疫情、限电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挑战,即便对于上汽这样体量庞大的汽车集团而言,也不得不面临汽车销量整体下滑的尴尬。特别是深受芯片供应因素影响的合资品牌,市场表现更是大幅滑坡。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去年上汽自主品牌整车销量达到285.7万辆,同比增长10%,占公司总销量的比重首此突破50%,达到52.3%。此外,上汽新能源汽车销售73.3万辆,同比增长 128.9%,排名国内第一、全球前三,销量占比从上年的5.7%大幅提升至13.4%,其中自主品牌销量中的新能源车占比达到22.7%;而以五菱宏光MINI为首的小微型电动车年销量突破45万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车的全球年销量也已突破16万辆。

新能源车销量的大幅增长,使得上汽2021年集团范围内双积分均有结余,考虑到上汽大众等合资品牌去年双积分在全部企业中几乎垫底,上汽能实现双积分平衡,完全是获益于五菱和自主品牌的结果。

而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的销量提升,自然离不开大量新产品的推出,同样也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

作为汽车产品未来的主要形态,电动汽车的电气化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对此上汽表示,公司在三电系统中正加快推进可快充、可快换、可升级的平台化电池以及新一代电轴、800V电驱动和电池包系统等项目开发。而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旗下的捷氢科技也已发布了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 M4 和 P4 系统产品,并称其关键性能参数已跻身全球前列。

此外,上汽还建成了全球首条万台级“ 卷对卷”膜电极生产线,并联合上汽红岩在鄂尔多斯启动全球首个万辆级氢能重卡产业链项目;上汽还与清陶等国内外伙伴开展合作,加快固态电池产品研发和上车应用,同时在车电分离、换电、储能及锂电池回收等领域均有布局。

在宏观层面,上汽还提出了“四大标志性战略项目”“五大中心”和“七大技术底座”。

“四大标志性战略项目”指L4级智能重卡及AIV项目、智己L7项目、飞凡R7项目和RoboTaxi项目。其中智己汽车被上汽视作“一号工程”,是上汽与阿里巴巴和地方国资合资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首款轿车车型智己L7已于今年第二季度正式上市,售价区间在40万元左右,是上汽品牌高端化走得最远的一次尝试。

飞凡汽车是从上汽乘用车公司独立的纯电动汽车品牌,主要面向主流汽车市场。飞凡R7车型,是飞凡品牌首款纯电动B级SUV。对于这款产品,上汽表示将通过软硬结合、高低选配、数据驱动,探索实现产品的自定义、自学习、自成长。该车型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上汽集团核心资产(上汽集团去年投的200亿巨额研发)(2)

Robotaxi项目和L4智能重卡及AIV项目,则是上汽探索自动驾驶运营场景商业化落地的尝试,通过收集真实道路数据反哺智驾算法,从而形成数据闭环。其中Robotaxi项目首批60台自动驾驶出租车已先后在上海、苏州两地启动示范应用,为公司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场景下量产落地提供助力。

而智能重卡项目目前已完成洋山港4万标箱年度运输任务及“ 一拖四” 编队行驶,集装箱智能转运车项目则实现批量示范运营。同时上汽还成立了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快港口、厂区和干线物流等商用车场景L4级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下一代汽车的发展趋势,上汽同时开始着力建设“五大中心”,即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及数据安全等智能网联领域的研发方向。其中上汽平台软件科技公司零束科技已于去年年末成立,并发布了银河全栈1.0解决方案。在数字化生态方面,上汽还于去年举办全球首个汽车SOA开发者大会,并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 OPPO等数十家生态伙伴开展智能网联、网络及数据安全、5G 赋能、汽车芯片等领域合作。

其他智能驾驶的成果方面,上汽联创电子“6i”智能驾驶核心部件正在推进规模化应用;中海庭高精电子地图也已成为首个获得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准的商用产品。此外,上汽还与地平线、Momenta等伙伴合作,加快推进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策略,目前共有75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进入整车量产应用。

上汽集团核心资产(上汽集团去年投的200亿巨额研发)(3)

“七大技术底座”即“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油电一体化整车架构、“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四大系统,基本涵盖了上汽在燃油纯电动、油电混动、氢能、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各领域的布局。

今年3月,上汽集团还正式设立创新研究开发总院,以整合集团内外部创新生态资源,加快推进技术底座的落地应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案,并着手一体化热管理、集成式驱动电桥等面向未来的模块化方案储备;同时筹划群体仿生智能、低碳材料等前沿技术布局。

此外,上汽还采用战略直投模式,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芯片等战略性领域进行产业投资。仅 2021 年,就有信安世纪、京东物流、长远锂科、珠海冠宇、中自科技、巨一科技、东芯股份、光庭信息等 8 家被投企业上市。

观察一下:

由此可见,上汽集团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布局规模庞大、涉猎范围极广,但和主流汽车企业一样均聚焦于当下被视作行业趋势的电气化、智能网联等主要领域。

在此基础上,上汽也对技术研发的前景进行过展望。根据上汽的规划,到2025年,公司自主品牌全球销量占比将超过 55%;在产品技术上从传统汽车向电动智能网联升级发展转变,新能源汽车占公司全球销量比例达32%,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

从研发投入总量来看,去年光上汽集团一家,就占到了17家上市车企的27.6%。从绝对数据来看,上汽的投入可谓冠绝全国车企。不过由于上汽的营收中相当部分由合资企业提供,而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基本不会反映在中方企业报表中,因而上汽的研发营收比实际只有2.64%,在17家上市车企中仅排在倒数第二位。

对技术投入和互联网科技极为看重的资本市场,也并没有对上汽集团的前景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截至目前,上汽集团的营收超过比亚迪五倍,但市值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单就自主品牌的销量层面,上汽在国内车企中仅排在第五位。依托合资品牌盈利依然是上汽的主旋律。

同时自2021年以来,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疫情、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负面因素都对包括上汽在内的车企产销及研发带来了重重挑战。好在作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的现金储备名列前茅,仍能为研发投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然而持续的高额投入是否能助力上汽研发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达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呢?到“十四五”结束前的这两三年,将会成为上汽集团的关键时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