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辰安迪斯晨风介绍(安迪斯晨风北大访谈录)

安辰安迪斯晨风介绍(安迪斯晨风北大访谈录)(1)

12月7日至8日,受北京大学文学系副教授邵燕君老师邀请,我来到北大校园和北大网络文学论坛的师生一起,进行了一场题为“网络土著眼中的网文评论和网文历史”的演讲、交流与访谈活动。北大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圣感的地方。尤其北大文学系更是一个大师荟萃的圣地。我作为一名“野路子”出身的网络文学评论者,能够来到北大做活动感到荣幸。关于演讲活动的详情,可以参照这里:weibo/5607472441/El8ouszls?from=page_100505560747244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除了演讲之外,北大的同学和老师们还向我提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以往都是我来访谈别人,这次自己成了访谈对象,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下面就把访谈的实录贡献给大家:

问:您在《一个八零后的精神成长史——八一八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中介绍自己童年生活时用的是《找不到书看的童年》的标题,这种“找不到书”的“书荒”经历,对您个人后来的阅读和写作有怎样的影响?您在网上分享书评也有替别人应对“书荒”的初衷吗?

答: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二十多年前的北方农村是贫穷而凋敝的,更不用说精神生活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喜欢上了看书,但是从我小学到整个初中时代,找到书是非常难的,不但没有图书馆而且连书店都很难去一趟,更别说现在的网购了。所以任何能读到的文字都是非常珍惜的,到了每个亲戚家里,都会躲到里屋把能看的书看一遍,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养成了读书不挑食的习惯,文学类当然最好,历史政治类也行,理科也不是不能看,小学五年级我在某一个同学的家里把他哥的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给读完了。虽然很多不理解,但是多数还是能看懂。除了一种书不看,就是英语,真不懂。长大以后我读书也是这种路子,没有任何一种书是我在读之前就说我绝对不会看的。当然这种读法也让我的思维体系比较混乱,没有一个很清晰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想法。

我童年的书荒可以说跟现在的书荒相反,我那时候是找不到书看,现在呢,是能找到一万本书,但是不知道该读哪个好,选择困难。我喜欢推荐书籍,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分享欲望,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羡慕今天的小朋友们,能够轻易读到我小时候根本接触不到的好书,不愿意让他们错过读书的大好时机。

问:您在推书贴中讲自己读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理工大风流往事》,您对此书有简单的介绍:“讲述以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主角的现代校园生活,与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有相似之处,但是与此间不同,这里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校园世界,主角们打架、泡网吧、泡妞,宿舍乱如猪圈,直到考前才复习……总之这是一本能唤起我们回忆的书。”您读这部小说大概是什么时候的事?能再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的感受吗(不是作为网评家而是普通读者的感受)?当时有没有意识到网络小说的特别之处?

答:首先介绍一下我读的大学是一个比较一般的211工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此间的少年》可能大家更熟悉一些,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北大的校友,现在的著名作家江南老师,前一段时间因为侵权还被金庸状告。他写的是自己所经历的大学时代。一方面他的时代大学还没有扩招,另一方面确实是名校效应,他很可能已经在尽力丑化自己的大学时代了,但是在我们这些普通大学出来的学生看来,仍然有一些象牙塔的纯净和高贵。到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的情境跟《此间》里面是不太一样的。在大三上半学期吧,我遇到了这本《理工大风流往事》,其实这可以说是一本跟风作,里面的人物是三国演义里的角色,那一段时间这种跟风做不少。现在这本书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带给我触动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描写的大学跟我的大学时代真的非常相似,很多的同学在结束了紧张的高三生活后到了大学开始好好放松了,有的人吃住在网吧,上课从来都不去。有的人周末在宿舍床上一躺就是两天,吃住不下床。还有的呢,迷上了赌博,把宿舍搞得乌烟瘴气。我读这本书一方面是感觉到非常痛苦,因为他写的东西我都能够感受到,但是不但无法改变别人,甚至改变不了自己。另一方面呢,看小说里描写的同学情深,又觉得大学生活挺值得珍惜。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说体会到网络小说的特点,一个是第一感觉他写的尺度真大,很多情节是绝对不可能在出版的读物中读到的;另一个就是那种把自己血淋淋剖析出来的真诚,非常感染人。如果网络小说都能有那种真诚,读者就太幸福了。

问:我研究了您的豆瓣读书里的“读过的书”,132本书都是在几个时间点集中标注的(2016-01-20、2016-02-16、2016-02-28、2016-03-14等),这些肯定不是囫囵吞枣读也不是突击标注的,应该是您之前的长期阅读积累,然后在某个时间点上列出了印象深刻的书。所以这些书应该可大致看出“网评家的自我修养”。文史哲政经管科技类的书几乎都有,您觉得这些书的内容除了作为小说的背景知识(比如历史小说、都市小说)之外,对您的网文评论还有什么帮助?在您的书单中,悬疑、科幻的比重不小,您还专门推了《2016年,我读完的10本科普书》。但现在主流网文里悬疑、科幻类型都相对较弱,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豆瓣里的标注确实是心血来潮标的,我很少用豆瓣,今年开始偶尔用一次,后来又忘了,不过把自己读过的书记录下来确实是很好的办法。豆瓣里面标的这些大概不到我读过的书总量的1/4吧,还有一些类型的书你可能都想不到,比如说各种植物的故事,昆虫的图鉴,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哲学的书等。这样说吧,我读书真的很少有学习的目的,也很少有计划性,都是看到有人推荐某本书,我又挺感兴趣,就去看了,而且往往都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在写书评的时候,确实这些阅读经历会让我有一个比较厚重的“垫子”,就是说很多网络小说中的桥段会觉得似曾相识。不过你看我的书单也会发现,我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的几类作品包括历史、武侠、奇幻、科普、科幻、推理等相对轻松的作品,对真正专业性强的作品,就会有意地略过去。比如说我去年买了一套米尔斯基的《俄罗斯文学史》,每次都是读不了几页就犯困,一直没有读完。

悬疑类和科幻类是类型文学最重要的两种作品,它们的特点是都有一个核心的“概念”贯穿在里面。比如说推理小说,一般就是隐藏着一个凶手是谁或者杀人手法是什么,或者杀人动机是什么。科幻小说,一般就是探究一个“假设”,当这个假设成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所以呢这两类作品相对来说会比较硬核,只有对这类作品感兴趣的人才会去读。而因为它们有这个硬核所以比较适合写得精巧一点,把这个硬核突出出来。很难去无限制的灌水,把小说写得很长,这在当前的网文当中是很不利的。以我读过比较好的网络科幻《地球纪元》为例,作者设想了一个生存在太阳上的等离子智慧生命,人类想方设法和它们作战。这个创意很棒,但是只有这么一个创意很难写出打怪升级的过程来的。不过其实网络科幻也有另一种形式,就是给它披上玄幻的外衣,比如说最近很火的《修真四万年》,虽然写的是修真,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写的实际上就是科幻。不管是各种文明的发展路线还是文明之间的竞争合作,都是科幻小说才会有的桥段。也就是说,实际上很多网络小说之需要改一下设定就是很好的科幻小说。

问:您在总结通俗小说的历史时,有意或者无意间忽略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或者说“纯文学”作品,不过您的豆瓣书单里我比较意外地发现您还看了一些可能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都没看过的当代“纯文学”作家的书,比如叶广岑的《采桑子》。您是一直有一个文学青年的梦而对这些纯文学作家保持了持续关注呢(我注意打您自传性的《找不到书看的童年》《我的大学》里,纯文学作品的接触至少在青少年时代是没有的),还是有意接触这些作家作品作为自己文学版图的补充?

答:我看书是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只要觉得有意思就会去看。现在我们一说“纯文学”好像就显得多么不接地气、外人不会去接触一样,其实不是的。比如说莫言,够纯文学吧,但是我觉得他的很多书即使跟通俗小说相比,趣味性也是毫不逊色的,像《酒国》,真的是挥洒自如信手拈来的幽默感,像刘震云老师的《我不是潘金莲》,那种黑色幽默也给人很大的触动。说到叶广芩(秦)老师,我读到她的书的时候也是非常惊喜的,有一种时代感很强烈的悲怆。我小时候如果能随意读到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就肯定会读很多的,但是不是接触不到吗?所以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以后我认真地看了很多作家的书,比如是余华、阎连科、方方,包括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毕业工作以后大概每年也会读上一两本名家名作,也就是说我这么多年来,对纯文学的喜爱从来没有中断过。不管是纯文学,还是推理、科幻这种类型文学,以及后来的网文,在我这里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我认为纯文学本身是很好看的,不管是文笔还是情节都是大多数网文无法比拟的,但是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了宣传推广上,故步自封,不够接地气是最大的原因吧。

问: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早年泡网络论坛(包括但不限于网文论坛)的经历吗?您觉得这些经历对您后来从事网文评论有什么影响?

答:我是2002年上了大学以后开始上网的,算第二批网虫。上网以后呢就开始将接触到一些网络论坛,当时还叫BBS。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去过搜狐的历史论坛,去过新浪的金庸客栈,还有西西河论坛,还有一些三国方面的论坛,比如轩辕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国际米兰的球迷论坛做版主。从02年到08年,算是论坛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各种QQ群还不发达,知乎这样的社交网站都还没有,大家在论坛里面一泡就可以泡一天。我那时候在网吧里面盯着一个帖子跟人版聊灌水,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特别是球迷论坛,你懂的,经常稍微一点鸡毛蒜皮的破事吵得天昏地暗。总体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老朋友,现在我们也一直都有联系。还有就是让自己习惯了用文字跟人做交流,习惯了在发帖的时候给自己留个后路,不让别人抓到把柄吧。也是在这个球迷论坛里面我开始分享一些读书的心得,居然也认识了几个同好,可能是因为范围比较小吧,倒也没人给我拍砖,培养了自信心。

问:您个人平时是怎么“扫文”的?

答:以前我是有过一种不读完一本书就看下一本,不看完就不写评论的习惯。不过随着追的网文越来越多,也就改了。而且现在的书这么多,一本不合口味,我看下一本就完了呗。

14年的时候我搞过一次活动,就是号召大家每天随机抽取一本小说,不管写得多烂,都硬着头皮读10章,因为对于网文来说,读完10章大概30000字就已经可以对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了,如果以本数10章内吸引不住人,那这本书也几乎没什么价值了。后来今年搞晨曦杯的时候,有人觉得10章还是太少,所以我给改成了30章,大概10万字。放到过去,10万字都能算长篇小说了,现在还是个开头,要是在写不好,也拯救不了你了。

问: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推遍天下”团队的基本工作流程?(比如大家如何确立评判标准,具体怎么扫书,如何推荐)

答:推遍天下目前是采用一个从出版社学来的审核方式,按照推荐的门类分成10几个责编组,有阅读、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视频、音乐、游戏等等,每一个责编组有1-2个责编负责审稿,审稿大概看这几个方面,一是推荐词是不是原创,二是是不是能真实反映这个作品的内容,三是有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内容,如果都没有,就会直接发出来给大家看。然后还有3位编审,负责把责编们修改好的推荐词排到我们的微博里面去。也就是说,我们的推荐物是不是可以推,主要归因于推荐人本身,我们的审核主要是针对推荐词的。

为什么我们一般不会审核作品本身呢,源于我们的理念:不求高端,不避高端;不求小众,不避小众;不求流行,不避流行。我们相信任何一种文化载体,不管它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还是SNH48的舞蹈,总会有人喜欢欣赏,我们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人找到自己的同好而已。

问:2015年秋季,我们课堂第一次做网络文学年榜时,邵老师和庄庸老师曾带我们集体学习过您的《<全职高手>为什么这样红》,受益良多。现在本尊驾临课堂,您能亲自为我们传授一点写出地道的网文短评、长评的心得吗?您心目中好的网文评论的标准是怎样的?

答:传授不敢当,我刚才说了自己的书评都只是我口说我心,心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太讲究技巧和旁征博引,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自己一定要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发现它哪里好看,哪里不好看。而不是试图看到不好看的地方时试图去解读它。

我说一下我的评价标准吧:

1:文笔。文笔是一本书的根基。一个故事再好,不能流畅的表达出来也不是好故事。但是,什么叫好文笔呢?不是说你每句话都花团锦簇就叫好文笔了,也不是说你会填词作诗就能写出好文章了。好的文笔,第一要简洁流畅,第二要优美细致。这两个方面是一种矛盾统一关系。要简洁,便容易粗糙;要细致,便容易啰嗦。如何把握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问题。在我的评分中,简洁度和细致度各占1分。

2:情节。我们看小说,绝大多数都在抱着一个消遣的目的在看。如果一本书没有好故事,你的语言再优美也只是一篇散文——即使是散文,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穿插其间,也是没人爱看的。好的小说,第一要有想象力,要有悬念,不能太生活化太流水账了,即使是极端写实主义的小说,也要写普通生活中比较特殊的一段时间。如果一本书整本都是王大妈上街买菜回来做饭带孙子,作者还是改行卖菜算了。第二要有合理性。这个合理是在作者设定框架内的合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合理。王朔当年一看金庸小说里面一掌打断一块石碑就不往下看了,他这是不知道什么叫“框架内合理”。但这个合理不是无限的,你前面写武侠,写着写着,御剑飞行、七十二变出来了,读者肯定倒胃口。想象力和合理性同样各占1分。

3:人物。写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写人物。只有把人物写活了,才算是好的小说。《神雕侠侣》的文笔比《射雕英雄传》好,情节也比后者更加曲折,但是我们的评价却是射雕远超神雕。为什么?只因为神雕里面的主角没有射雕可爱。有的小说情节和文笔算不上一流,但是就因为其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所以被奉为神作。典型的例子就是《银河英雄传说》。人物在评分中占1分。

问:从您的文章中发现,您好像特别推崇马伯庸先生?对于作为作家的马亲王,您在《千古谁识马伯庸》(2016年新修版)一文里已经谈得很深入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您对作为网评家的马亲王的看法,他也时常就网文发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看法。以及,您觉得自己与网文创作出身的网评家(包括龙空上的那些也喜欢评论的作者)在看网文的时候有何区别?

答:我认识亲王大概是2005年,当时在一个论坛上一起玩杀人游戏,玩法和一万的也差不多,不过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写文,然后每一次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有一次玩的是苏联肃反主题,亲王扮演斯大林同志,我们扮演党委会的人们,给自己名字后面加一个洛夫斯基或者洛娃,我就叫安迪洛夫斯基。然后每次死的人就是被肃反掉的人,必须写文描述自己的死法。比如有的是被花盆掉下来砸死,有的是被订书机订破手,换上破伤风而死。很有趣。则么多年我也算是看着亲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吧。大家可能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脑洞出色,但很少有人提他的勤奋,他曾经说过,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必须写4000字。这是底线要求。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他不断地出新作品。

我和亲王对网络小说的看法非常接近,我最喜欢的小说基本上也都是他喜欢的。同时我们也都对网文目前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担心。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大概他作为一个作家,在读小说的时候有时会代入作者的身份,思考自己去写会怎么做。但是我是基本不写小说的, 所以没这个苦恼吧。我有一位作者朋友叫普祥真人,也兼职读小说,他读小说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读。比如说他觉得自己的文字太土气,太直白,就会去读烽火戏诸侯的小说,学习怎么让文字更有装逼的感觉。然后他读某些小说的时候就会说,如果是我会怎么安排情节,让冲突怎么样。我就很少思考这种问题,一般就是作者怎么安排就会怎么去读。

问:您如何看待现在网评家在网文行业中的位置?您觉得网评家应该在网文行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答:跟邵老师接触以后,读到了一些我们北大网络文学论坛的评论,感觉自己写的东西真的没什么深度。打个比方,把小说比作一顿饭,感觉我是一个吃饭的,甚至也可以叫美食家,重点放在了这顿饭好吃不好吃,怎么好吃上,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网络评论者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我们科班出身者的角度不一样,是以一个“营养学家”的角度来说的,对小说的段落结构、文字表达、以及内涵更感兴趣。请允许我我无耻地说一句,这两种分析方式没有高低之分,实际上我们写评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研究,主要是为了唤起同好的同理心,简称“卖安利”。当然我现在也在苦读一些文艺批评方面的书和论文,争取今后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上档次一些。

虽然说网文评论已经存在许多年了,甚至从有网文那天开始就有了,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还不存在“网评家”这个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什么叫行业?至少得能安身立命吧,别的不好说,一个专门写网文评论的人,靠这份钱要能维持生计对吧。那么我们现在有谁是靠写网文评论挣到钱过日子的呢?至少我不是。年初的时候曾经有一家app找到我,说让我给他们写文章,一个月给我2000块钱。可能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大学生一个月都不止花2000块钱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不能给人家带来价值。对一个app来说,小说能够卖钱,评论能卖钱吗?卖不了。那么我对我这个网评家的定位就出来了,多了我们不多,少了我们也不少。大概类似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了我们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欢乐,没了我们,大家也这样活。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回望一下明代清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也能看到评论者的身影。比如说评注《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父子,把《水浒传》安利给全社会的金圣叹,他们的文化程度比原作者罗贯中、施耐庵都要高,对原著的增删修改和评论也都加深了其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评论家不能满足于写读后感一样的评论,还需要能够参与到小说创作环节当中去,与作者们进行交流,然后让网文这个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水平,不断去学习。所以我正在做一款集合了创作和评论于一体的软件,也就是言士文学app,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了。系统化地培养能够对小说创作产生益处的网评家将是我以后工作的重点。

问:您几年前就开始在天涯和简书上连载网文发展史相关的文章。除了总题名为《中国网络小说的兴起与没落》的帖子之外,还有个别类型史的研究文章。您理想的《网文发展史》是怎样的?您觉得应该怎么写?

答:当时写的时候我有点眼高手低的感觉,就是说想写一部既有趣味性又能够描述网络小说从无到有发展史的书,等到写上了以后才发现,千头万绪,当时我的能力来说不足以写出这部作品,于是就让它太监了。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我自己写的也就没动力了……

我想象当中的这部书,应该有一个总论,就是对网络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理清楚,然后是每一种类型小说的发展史,以及一系列代表性比较强的网文大神的小传记。最后还要有对网文未来的探讨。我希望从体例上比较接近我没看完的那本《俄罗斯文学史》,既有着严谨的历史事实,也有着作者的创见和情怀。

问:目前连载的《中国网络小说的兴起与没落》只是开了个头。您能提前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判断吗?标题里为何要讲网络小说的“没落”?“没落”之后,网络时代的文学可能是什么样的形态?

答:从前两年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尽管读网文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网文水平已经在慢慢退步了。尤其是男频小说,也越来越看不到新意了,所以这两年我把自己的阅读趣味转向了女频和耽美小说,因为在女频倒是能看到很多创意很强的小说。不过现在据说那种动辄几百万字的女频文也开始增多了。只能说网文越来越走进一个死胡同里。读者懒得读那些长文,而作者们反而越写越长。

一方面是商业化的“起点模式”是一件三赢的事情。网站可以绕过出版商直接获得利润,作者可以凭借辛勤劳动获得收入,读者则拥有了作为消费者的评价权,可以用脚投票。然则,愿意耐心等待作者慢慢更新高质量作品的读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读者要求的是作者能一天一更,一更数千字,最好还能双更、三更。读网络小说毕竟只是消遣,只要情节大致过得去,文笔什么的好坏不是问题。小说网站为了迎合读者也会在作者收入上设置诸如全勤奖之类鼓励措施。但须知人不是机器,好的作品需要灵感而非单纯的勤劳,而且有才华的作者多半慵懒。于是作者变分化成两类,一类如烟雨江南和天使奥斯卡,写作只是兼职,能写的时候写,不能写的时候算。这样他的作品能保持住起码的艺术性,也能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作品的更新就很难担保,长期断更甚至作品太监和烂尾都不稀罕。另一类如唐家三少和天蚕土豆,尽写一些熟练桥段,细节描述能省则省,千人一面创意近乎于无,读的时候不需要带脑子。但是能保证日更5000字以上,至少也能混个勤奋奖励。

劣币驱逐良币,现实是唐家三少一年能挣好几百万,而粉丝还能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读者也就习惯了,以为唐家三少写的才是好的网络小说(所谓爽文)。认真写书的烟雨江南、酒徒等人写的书太费神费感情,是文青小说。起点这些网站总体上也是喜欢唐家三少不喜欢烟雨江南的,毕竟前者能给他们挣到更多的钱。后果就是,在起点推荐榜上已很难再找到一本能入眼的小说了。

我这两年把阅读取向转向女频,就是因为女频还能给我一些新鲜感受。2010年后3G宽带业务推出,微博等社交网站强势崛起。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随时随地看视频甚至体验VR,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对于那些略微高端的读者,网络小说已不是网络娱乐重要选择,那么到了VR时代,这些又臭又长的网络小说凭什么来吸引未来的读者呢?

所以我觉得在技术快速进步,主要阅读方式逐渐转变为数字阅读的大前提下,网络小说与主流文学的合流是一个大趋势,到那时候现在这种网络小说写作、阅读、消费模式必然要变。可能未来那些更短小更有趣的小说,以及结合了新的科技成果的小说会崛起,现在看来,这十几年网络小说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了一个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一个是极大地拓展了写作题材和空间。

问:您2015年2月7日开始在天涯论坛上连载的《图文解读<世界奇妙物语>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好故事》,3月2日还有《一大波有趣的适合摸鱼时间看的日剧图解》,这两篇贴子前面都有【长期连载,绝不弃坑】标注,完成度也很高。跟您在天涯、简书上发的那些讲网文发展史的“准太监贴”好像不太一样(点击量也几乎是网文贴的百倍),您对这方面的内容是有系统的研究计划吗?您如何看待日本ACG文化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答:这个图解其实是我在2015年的一个创业计划,打算做一个专门做图解的公众号的,找了一群小朋友一起做。因为一开始就打算本着赚钱做的,所以很上心吧,也做了几部很成功的作品。不过后来也是因为种种原因,就没做下去。谈不上研究,只是那时候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就着重做了几部日本短剧的图解。比如说《世界奇妙物语》,里面每一部都有很新奇的一个点子,或者悬疑或者温馨,甚至有的比较恐怖,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很有趣的。

日本“宅文化”对网络小说的影响也是由来已久,特别是日本动漫、卡通、游戏这三者对网络小说影响深远。这跟网络小说作者们的成长经历有关,也跟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有关。作为网络小说作者主力军的80后一代人差不多都是看着日本动画片,玩着任天堂游戏长大的。成长过程中多数人又开始接触日本漫画、各种电脑游戏、日剧、轻小说等等,这些经历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难免会产生影响。至今网络小说中仍有浓厚的ACG风味,随着90后一代作者的出现,这种趋势大约只会增强。

跟欧美奇幻着力构建一个世界不同,日本宅文化对小说最重要的要求是说好故事,表现好人物。所以经常会看到日本动漫借用西方奇幻、科幻的背景又总是进行一些改造,经过日式改造的世界观往往会会萌上许多日本ACG文化大致上分两类,一类就是这种面向小孩子大孩子的萌系,一种是面向少年的热血系。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故事背景简单,人物性格鲜明,主要人物外貌漂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时不时撒点狗血。

我们现在去看起点那些小白文,很多都能看到JUMP周刊上面的热血少年漫的影子,一个普通的小孩却有着绝大身世谜团,为了爱情和正义跟小伙伴们一起,和邪恶作战。就连穿越也是日本很多漫画搞出来的点子,比如《龙狼传》,讲的就是一个日本小男孩和小女孩穿越到了三国时代,男孩成了刘备的军师,改变了历史。

当然除了ACG日本也有别的,比如《银河英雄传说》在中国网络早期曾红火一时,并且对初生代网络作者影响非常深刻,许多现在著名的作者当年都是银英迷。不过虽然加入了浩瀚的宇宙背景、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多层面的战争描写,但究其本质仍是典型日本ACG风格的小说。这些东西还包括流入的一些风格或沉郁或夸张的轻小说,都曾对中国网络作者的笔风产生过深刻影响。

网络小说起自台湾,而台湾正是中国受日本风格影响最深的地区。早期的台湾网络小说如《风姿物语》、《阿里不达》等都有很明显的日本风格。《风姿物语》的轻小说风格几可乱真,《阿里不达》则明显有借鉴和恶搞银英等日本小说、动漫的成分。大陆早期的网络小说如《紫川》、《佣兵传说》等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也不少,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再赘述。后来的网络小说中写日本动漫同人的很多,这里也不多说。还有一部分小说虽是西方奇幻背景,但写作过程中却不自觉地掺杂进去许多日本动漫风格的东西,比如博得之门的《娶个姐姐当老婆》即是典型案例。仿日本轻小说风格的也有,如柳水心的《恶魔书》,但事实证明这种东西还是小众化,并不适合中国广大的市场。

问:知书网和龙空优书网以及您之前所在的山坡网的定位有何不同?从风格来看,很像是要做网文行业的知乎?

答:现在的知书网不是完全形态,只是未来我们要做的言士文学软件的一部分。我和合作伙伴风雪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一款集合创作、封面制作、网文评论、推书、业界资讯等周边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络小说app,一个主要功能定位在给“不成熟作者”和“成熟读者”的创作孵化平台。就是说哪些新作者可以在我的软件上进行写作,然后我们会有一些比较资深的评论者进行指导,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创作当中去。在这个软件当中,知书将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存在,会吸纳很多读书比较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做扫文,同时这些读者当中如果有人产生了创作欲望,立刻就能参与到写作当中。至于我们孵化出来的作品,愿意在我们的软件上写完我们更加欢迎,不愿意的话,也可以到其它网站去,我们也欢送。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孵化的过程。

问:最近一段时间以Wuxia World 网站为中心,西方世界掀起了一阵引进中国网络小说的狂潮,你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你觉得我们的网络小说有可能在某一天获得雨果奖吗?

答:我在知乎和微博上也看到了这个报道,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这意味着我们的网络文学事业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和更多的用户。其实只要是人类,在娱乐阅读方面的喜好都是相差不多的,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通俗小说要素都是差不多的,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意淫快感。所以网络小说能够打通西方市场,主要还是因为西方读者们对“爽文”的需求吧,当然也和我们这些辛勤的翻译者有关系。

至于雨果奖这个,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从《北京折叠》来看,真实的水平对获奖来说可能也没那么重要。题材合适也很要紧。不过网络小说普遍一个问题是太长了,50万字以下的篇幅,有创意又有文化差异的比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译者的水平如何。以上条件全部满足的话,我觉得网络小说中出现一个雨果奖得主,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