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

老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身边不好混。他若是不高兴,遭殃的就是大臣,轻的遭到训斥,罚几个月俸禄,重的罢官下狱,甚至丢掉性命。对此很多中国古代的官员,想出不少避祸的自保之道。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

功臣名将最直截了当的避祸方法就是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但是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在官场,甚至是权力中心,想退出也很难。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明哲保身,如何避祸呢?中国古代官员们,有极为高明的避祸之道。

一,自污

自己给自己泼脏水,做一些有悖道德的事,而且在皇帝眼皮底下做,使皇上觉得这人不过如此,逐渐地消除戒心。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2)

话说北宋的开国名将石守信。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重要推手,可以说是北宋开国元勋之首,而且和赵匡胤是结义兄弟。他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并且重义轻利,深受官兵的爱戴,口碑极好。

北宋王朝建立,石守信更加尽心尽力,就在他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心态变了,怕有朝一日这位能力超群的结义兄弟,也会被人黄袍加身,取代自己,但若杀了石守信,又于心不忍,怎么办?

于是就有了历史教科书上最经典的杯酒释兵权。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3)

石守信主动要求解除兵权,并提出退隐还乡。赵匡胤倒很大方,赐美酒、良田、美人,但是退隐还乡不行。石守信在外边名声太好,能耐太大,脱离自己掌控,要是起兵造反怎么办?剥夺兵权,但是不能让他走,给一个节度使养老的闲职。

石守信知道,皇上没有完全打消对自己的忌惮,把自己留在身边就是好管控,如果哪天自己做的事不随皇帝心意,就可能丢掉性命。要想办法打消皇上对自己的疑虑。他知道皇上忌惮他在官民之间名声极好,于是自污名声,开始疯狂敛财。

《宋史·石守信传》记载“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为了让皇上放心,用自污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了大贪官,不仅聚敛财物,广置田地,吃穿用度都特别奢华。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4)

后来为了进一步毁掉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利用职权在洛阳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材,修建寺庙。史书中说他“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就是说石守信成了黑心开发商,不但工期催得紧,对民工还苛刻,不管民工休息没日没夜干活,最后还克扣农民工的工钱。

民工们开始纷纷抱怨,到处骂石守信是个黑心狗官,消息传到京城,皇上不但没怪石守信,反而心里高兴,因为皇帝心里清楚,石守信这半世英名毁了,老百姓不会再相信一个人品奇差的石守信,所以他没有造反的可能了。

对于这种结果,石守信坦然接受,最起码皇上放心了,自己和妻儿的命算保住了,石守信活到57岁,他死后,赵宋皇朝,追封他为郡王。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5)

石守信摆脱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烈命运,虽然幸运,同时也很可惜,他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还要自污,使自己的一世英名沾满了污垢。

这是历朝历代官员,很常用的方法。虽然这是自污名声,却是避祸之良方。为了保命抹黑自己,其实这可笑又可悲。

二,低调恭顺、公开透明

低调且恭顺,让自己的行为在皇帝面前透明。很多时候皇帝看不懂手下的大臣,因为看不清、猜不透,会觉得他暗中有事,就有可能先发制人,以防万一。如果臣子行事低调恭顺,做事都公开透明,就会大大降低皇上的戒心。

这方面的典范,就是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扶大唐江山不倒,立下绝世战功,再造大唐之人。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6)

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声望如日中天,被皇上封为汾阳王,还赐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几个儿子均被封为高官。他的第六个儿子郭暧,更是娶了升平公主,他跟皇上成了亲家。

朝廷为了褒奖郭子仪,给他建了一座王府,位于长安(西安)的中心区,是极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而郭子仪却不在王府设门卫,并且每天府门大开。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出入王府,跟免费的公园差不多。这种松散的管理制度,对郭子仪的生活肯定有影响。

有一天,一个老部下去王府办公事,临走时要跟郭子仪辞行,就向着王府内宅走,一路没遇到守卫拦着,也没有个衙役通报,直接到了内院。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7)

就见郭子仪的老婆,正在院子里洗头,郭子仪端着一盆水,肩上搭着个毛巾,一会儿给老婆换水,一会儿给老婆递毛巾,忙得不亦乐乎。旁人看来,这郭子仪像奴才一样,纯属气管炎。

老部下看了这一幕,急忙退了出去,避免尴尬。但他嘴不严实,忍不住把这事告诉别人,不久整个长安城都知道,“原来咱们汾阳王郭子仪将军是个气管炎”,一传十、十传百,成了首都长安城人人都知道的笑话。

不堪于民众对自家嘲笑,郭子仪的儿子就向父亲进言,“咱们家以后设个守大门的吧,不要让别人随便进出”。郭子仪不为所动,几个儿子纷纷跪下请求:“父王贵为汾阳王,为何如此作践自己,您是天下第一功臣,家里怎么能让人随便出入”。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8)

郭子仪严肃起来:“你们看问题太短浅。咱们家虽一时显赫,背后却有凶险,今天咱们坐享富贵,明天可能变成阶下囚。我没有激流勇退,是因为皇上还需要我这把老骨头,不会让我归隐”。

押一口水接着说:“在这种情况下,咱们紧闭大门,不跟外人往来,必然有宵小之辈会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咱跟朝廷有二心。咱虽然没有明面的仇家,可是我今天位居高位,你知道多少人眼红,恨咱们挡道的。所以我索性把府门大开,任人出入,证明咱家没有秘密”。

片刻后又补充:“别人抓不到我的把柄,皇上也就不会多心了”。

听完郭子仪的话,他的儿子纷纷拜服,确实老爹深谋远虑。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9)

此外还有醉打金枝(郭暧酒后打了公主,郭子仪押着郭暧到皇宫请罪)

这些都表明了郭子仪在皇帝面前一直低调恭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半点居功自傲的痕迹都没有。

每天王府门大开,公开透明,让皇帝无处怀疑,所以他虽然战功赫赫,功名盖世,皇上从来不质疑他的忠诚。郭子仪这做法,是古代官场明哲保身的大智慧。最终郭子仪活到85岁,寿终正寝。

三,装疯卖傻

这是比较极端的,伴君如伴虎,有时臣子没犯什么错,也有可能被无辜迁怒,皇上一个不高兴就可能脑袋搬家,这时也许只能靠装疯卖傻才能躲过一劫。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0)

明太祖朱元璋,天下安定之后大杀功臣,整个明朝初期,大小臣子上朝如同上刑场,很多大臣出门上朝前都先安排后事和妻儿洒泪而别,不过在如此险峻的环境当中,有一位大臣靠着装疯卖傻,躲过了朱元璋的戕害,保全了性命,他就是当时的监察御史袁凯。

一次,朱元璋要处决一批在他看来不法的人,他圈录了应该处决的囚犯名单,让袁凯送给太子审核。太子朱标为人宽厚,主张施行仁政,把囚犯名单删了不少,这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

问袁凯“朕和太子谁做得对”?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1)

这话太难答了,皇上得罪不起,太子是未来的皇上也不能得罪。急中生智:“对囚犯处以极刑,这是按当朝法律行事,陛下是对的,但是太子宽恕了一些人,说明太子宅心仁厚”。

满朝文武都暗暗称赞,原御史聪明机智,回答得滴水不漏。可正当袁凯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朱元璋一拍御案,怒气冲冲站起来,手指元恺骂道:“你这个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两边讨好,说的不是实话,我先斩了你,看谁还敢在朕面前卖弄口舌”。

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在地上替袁凯苦苦求情,朱元璋才算没杀袁凯。捡了一条命,但袁凯心里清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皇上不一定哪天还得收拾自己,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苦思一夜,想出个办法,装疯卖傻。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2)

第二天早朝刚开始,朱元璋就先召见袁凯,想要找他麻烦,可没人答应,袁凯没来上朝。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派人到袁凯家查看。查看的人回来跟朱元璋说:“原御史,昨天受了惊吓,晚上回去就疯了”。

朱元璋不信,命人把袁凯绑上金殿。袁凯披头散发来到大殿,呆呆直立,两眼上翻,痴呆捏傻像。朱元璋半信半疑,命人拿铁器,在他手上钻。结果把袁凯的手背钻个窟窿,鲜血迸流,袁凯没有反应。朱元璋这才放他回家。

但朱元璋多疑,第二天又派亲信查看,就见袁凯趴在地上又滚又叫,然后在狗窝旁抓起一团东西往嘴里塞,那亲信一看,一阵恶心,竟是一坨狗屎。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3)

就回宫复命,“陛下,元恺确确实实疯了,连狗屎都吃了”。朱元璋一听,他能吃狗屎,看来是真疯了。其实袁凯早就料到朱元璋不肯轻易放过自己,于是他让自己家人用这砂糖和黑炒面搅拌之后,放在竹筒里挤出来,做成狗屎那样摆在那狗窝旁边,演给朱元璋看。

一段时间后,袁凯家人向朱元璋呈报,袁凯已经疯了,得回乡养病。得到朱元璋的批准。就这样,袁凯装疯卖傻,捡了条性命,回到故乡,最后得了个善终。

君主重用人才的例子(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14)

装疯卖傻是比较戏剧化的一招。要比自污、低调恭顺更极端,但不失是救急的好办法。这三招是历史官员避祸的奇招,其实想想都很悲哀,这种官员,往往很有能力,且正当好年华,结果为了避祸,不得已地做出这样的屈辱的举动,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才华,甚至背着千年污名。

封建社会的皇权,是一种专权的象征,只有在专权情况下,这种事才会不断的发生。

时至今日,这种事也不是完全销声匿迹,当一把手权力过大的时候,往往下属就会忌惮一把手对自己的影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寻求庇护,说明这个官场还存在着一些很丑陋的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