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

(一)基本知识

1.全部引用,即援引,就是讲某句诗文以直接引用的形式用在文章里。例如:

《论语》中写到:“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2.局部引用,即嵌用,就是将所引某句诗文的一部分嵌入自己的句子中,引用时只有引号,有时引号也可不用。例如:

读无字之书,即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包括为人处世的原则。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知识书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化用再现。即不用引号,而是把某句古诗文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化用就是把古诗的外衣脱下,让诗意直接显示在语句中。名言名句的外在语言没有了,但名句的意蕴却更加诗意地展示出来。例如: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着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玉壶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友人的刹那间。

4.仿写,即模仿某句诗文,写出一句新的文句来。例如: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5.诗文引用,排比出现,增强语势,展示素养。例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明悟山水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深知春色动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拥有淡然之美。

6.引用素材来源:课外名句、《唐诗宋词选读》、必修课文、诗歌鉴赏练习、课外阅读。例如:

身在高三,有“人迹板桥霜”的晨,有“汗滴桌下土”的午,有“万家灯火我独明”的夜。不知道者谓我何求?我不语。回望走过的路,是“也有风雨也有晴”。既然选择了攀登,就当“一览众山小”。听,高耸的峰顶飘来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歌声……

7.加强引用的意识,平时作文训练和修改的时候将诗歌名句常放手边,随时查找。

(二)常见的引用位置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1)可直接引用名句。如《似曾相识燕归来》(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了宋代晏殊《浣溪沙》中语)、《何处望神州》(2017年课标全国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辛弃疾《南乡子》中语》、《花气袭人知骤暖》(2016年课标全国卷,该句出自陆游(村居书喜),《红楼梦》中“袭人”的名字即出自该诗)。

(2)可巧妙化用名句。如《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是我在人间的四月天》(2017年天津巻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以名句作题记,引导全文。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自拟的凝练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独立成段,可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导全文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如2017年天津卷高考佳作《英雄不平凡》的题记: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该语句出自《荀子・天论

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1)

》。

引用之以作题记,启人深思。

3.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丽词名句,它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6年天津卷《墨海泛舟》开头:

手捧一卷书,心中无纤尘。

泛舟于墨海之上,任逝者如斯,我自守一份清凉自在。看千古江山,风景如画,慨叹“浪花淘尽英雄”;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悟相思之苦;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品评豪情干云霄。

与其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倒不如说“书籍是一味救心的良药”。泛舟墨海之上,时光也安静下来了。

4.以名句结尾,升华主题。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

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2)

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如2017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在临近结尾处如此写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日月不淹,历史老人抖擞精神,将发愤图强的使命放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我们有理由为脚下这片热土奉献一份力量。

志存高远,方可不负韶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的这句话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们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为。视野若限于一隅则只能做个自了汉,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济天下的大豪杰。

(三)典例拓展

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用名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几天,你是不是也被这几句话刷屏了?被疫情搅得有些恍惚的我们,这才发现:汉语原来这么美,又这么有力量。“武汉加油”铮铮有力,是最直白的鼓励;“风月同天”优美隽永,是最贴心的共情。文字之美,美在真诚,美在走心,所以——“加油”很好,“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亦甚好。

二、运用太极思维,解决构思、文采、立意难题

“太极思维法”是由太极阴阳图而获得

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3)

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图的最外圈,代表太极,可象征一个整体;太极图中相抱的黑白两鱼,代表阴阳两仪;白鱼中有一黑色的鱼眼,黑鱼中有一白色的鱼眼,以示阴阳对立统一于太极之中;黑、白鱼中各有白、黑鱼眼,表示在整体事物之下各事物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有序呈现多种因素的多种联系;两鱼交游相抱,表示阴阳变化循环,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根据太极图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太极思维法”是一种对立和合的整体思维、平衡协调的和谐思维、多因素次第呈现的立体思维、相反相生相互转化的动态思维。

(一) 名言叠构,逻辑清晰,语句出彩

如果将一篇文章看作是一个太极,那么清晰的逻辑与出彩的文句

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4)

就是它的“阴阳两仪”。虽然这两者在其他领域并不构成相对关系,但我们往往出现长于逻辑的文采不佳,长于文采的又逻辑混乱的情况,

必背作文引用名言(掌握名言引用方法)(5)

所以这里暂且借助“太极思维法”,用“名言叠构”来破解这一难题。

名言本身往往含有哲思与文采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借助名言当然是很明智的选择。而多个名言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可构建成一篇文章的框架。

示例1: “慈悲心”

①罗素:“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③弘一法师:“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至。”

④老子:“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一句开篇,即可导出话题,确立观点: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就是一种爱,一种对人类的大爱。

然后再以第二句作为例证:伟大人物的爱,不是为着已之私,而是常对大众怀着深深的爱。

第三句再分出“两仪”,将“人”与“物”相对,点出大爱的实质不仅是对“人”更是对万物“的“慈悲”

再进一步,运用第四句论述慈悲心中无弃人、无弃物,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可达圣人之境。

这里将“爱”与弃“两者相对来展开,便文章更深入。

文章其实是以四个层次的四句名言构建而成,层层递进,又水到渠成。各名言分开来看,只能各见一个方面,而将它们连缀起来,以一定的次第排列,则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自然而然成就了一篇好文章。

以此类推,只要有一个主题,然后平时注意搜集积累与主题相关的名句,在作文时,就不愁构思、文采与立意了。当然,积累与运用时,都得注意“太极思维法”,名句的搜集要在同一主题这个“太极”之下,并留心寻找正反或者多侧面的“两仪四象”,这样积累下来的句子会多层面,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立体、深入的效果。作文时,只要时时记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思路的展开就会既清晰又流畅,文采也必佳。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让“太极思维法”成为思维的常态。

示例2: “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①苏轼的“此心安处是故乡”

②康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帕斯卡尔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④鲁迅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利都与我有关”

(二)名言的解构

“太极思维法”同时又是一种相反相生且能相互转化的思维,这种相互包含与相互转化,可使事物不断变化,焕然一新。借助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得到第二种方法——“名言的解构”。同样是名言,但使用时并不直接使用原句,而是将原句的意思或结构拆解,甚至是摧毁原意,以生成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句,使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

示例3:《我的觉悟》一文中的两句:

(1)太阳的伟大在于它落下之后还能升起, 而人生的伟大在于它能领略峰顶的天地苍茫,也能品味谷底的鸟语花香,在于它不仅能承受重,也能承受重量消失之后的“轻”。

(2)人生的意义在于行走,你的背包里可以没有相机,但你的躯壳里必须装着自己。

第一句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太阳之所以伟大 ,不是因为它永远光芒四射,而是因为每次它落下之后,总是能再一次升起”进行了变化。化用时,不仅用了原句的意思,而且将原意进一步拓展,将太阳的伟大与人生的伟大联系起来,将太阳的升起、落下与人生的峰顶、低谷联系起来,将原句励志化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句话既包含了原来名句的意思,又转化了原意。

至于第二句,只要熟悉刘墉的名句,就会发现这是对其原句的一种解构。刘墉的原句是:“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而在作文中,学生拆解了原意,然后将外境与内心融入进去,利用原句的结构重组,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名言的解构,不仅使文章的文句因为有了名言的支持而散发出哲思的光芒,而且如果解构妙巧的话,可以形成一种穿透力,穿透古典与现代,营造出一种文化的意韵。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一位诗人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多么纯净透明的文字,让人心颤。那段阳光便是我们的麦粒躲开珍珠耀眼的光芒,调好我们阳光的颜色,收集起天街上润如酥的小雨,松松像苏轼的那片竹林里的泥土,去把那粒麦子埋下,然后轻轻侧耳倾听,聆听它破土的声音,聆听它长大的声音,聆听它结成果实的声音。

这一段中,撇开其他句子不说,单就后半部分来看,“天街小雨润如酥”“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常见的名句,然而这里一解构,就变得灵动起来了。天街小雨细如丝,怎能收集?苏轼的那片竹林离我们已远,怎可松土?然而被作者这样一解构,不仅穿越了时空,赋予了平常的小雨与泥土以历史与文化,而且一种轻暖感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有种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感觉既活泼又有意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