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字词

1、生字生词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1)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2)

2、多音字

草铺pū 店铺pù;亡wú赖 死亡wáng

剥bāo开 剥bō削;关系xì 系jì铃铛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二、字词

1、生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3)

2、词语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预备 彩排 鞭炮 截然

寺庙 彩绘 杂拌儿 麦芽糖 逛庙会 走马灯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布施 鼻祖

柔顺 压抑 敦厚 夸张 描述 演绎 布局

和睦 酷热 激昂 抽象 韵味 吞噬 脱缰

婀娜 敦厚 桥梁 偏僻 奇葩 竹篾

摇曳 深邃 土馕坑

3、四字词语

零七八碎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和睦相处

4、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万象更新—百废俱兴 娴熟—熟练 照常—照旧

吞噬—吞没 鼻祖—始祖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平安—安全 隆重—盛大 酷热—炎热 点缀—装饰

排挤—排斥 惊恐—害怕 恶劣—残酷 扼杀—抹杀

反义词:

慌乱—镇定 喧哗—冷清 机敏—笨拙

娴熟—生疏 压抑—放松 鲜明—暗淡

随心所欲—顾虑重重 热闹—冷清

和睦相处—众叛亲离 隆重—草率

乐观豁达—惆怅苦闷 单调—丰富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4)

三、课文分析

1、《北京的春节》

v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是(《骆驼祥子》)作品还有(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话剧《茶馆》)等。他的作品有(北京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v 课文以(时间)为线,以(人的活动)为纬线,描写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v 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v 课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对(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进行详写,重点突出。还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曾学过的文章《我家的猫》《草原》。

v (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2)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3)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v 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藏戏》写作特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v 藏戏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v 课文作者(马晨明)

v 藏戏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结构成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主要采用了(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排比)手法说明事物。藏戏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出三五天)

v 课文对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和作用)介绍得详细

3、《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写作特色: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v 《各具特色的居民》是写我国地方居民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居民和傣家竹楼),主要写了民居的(位置和环境、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特点。

v 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对两种民居加以说明。

v 客家民居是按(八卦)布局排列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象征了(吉祥、幸福、和安宁)蕴含了(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的愿望。

v 傣家竹楼的传统习俗是(一家盖房,全村帮忙),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文化传统。

4、*《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v 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

v 课文用两个(反问)句式和(列举)发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对作者的敬佩和惊叹。

v 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个自然段(前后相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性、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v 课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

5、《回顾 拓展二》

v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v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v 《元日》写的是春节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时的情景。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等。

v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v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年级下册语文暑假总复习(小学语文下册第二组复习)(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