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

前几天和家里人聊天,听说亲戚家有个孩子,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填报志愿的机会,毅然决然要去做直播。如今已是一年多过去了,好像也没红起来,看来网红之路没有想象中顺利。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份调查,在95后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向往的职业是网红。

有人辩解说,“读书太累了,我爸妈辛辛苦苦一辈子也就赚那点钱,相比之下当网红轻松多了。”

这不禁让我沉思,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清朝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在书房中挂着一副对联: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意思是说,世界上延绵百年不败落的家族,所依据的无非是行善积德;天底下最有益处的事,还是读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就是那条通往世界唯一的路。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其中有一期令我深受感触。

这一期邀请的是香港富豪田北辰,节目组安排他体验为时三天的环卫工生活,而生活费用仅有25港币,这对生于豪门的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这三天里,他住过15平米的“笼屋”——屋子仅仅能放下一张床,没有热水,连洗手间上面也要住人;每天工作17小时,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只够买两个最便宜的便当......

在节目录制即将结束时,田北辰面对镜头说了一句话:

“这个社会正在严厉地惩罚不读书的人。”

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1)

人生中确实有很多事身不由己,有的人无奈缺少读书的条件,但更多孩子却因为不想吃苦、不喜欢学习而放弃了读书机会。

但年轻时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中年时打脸的巴掌。

而那些一有机会就牢牢抓住的人,才能沿着命运递来的绳索一直向上攀登。

还记得27年前轰动全国的北大保安张俊成,他靠读书成功逆袭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

在那之前,他初中辍学,一个月二百多块钱的工资要负责养活一家人。

苦难的日子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每天都要告诫自己:“好好读书,努力再努力。”

他知道,对于穷孩子来说,读书才是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唯一出路。

在北大修完全部课程后,张俊成回到了家乡长治,做了一名职校老师。

他将自己在北大学到的东西,尽数教给了自己的学生。

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2)

27年前,他用读书重写了自己的人生;27年后,他用读书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人生是有可比性的。选择读书的人,他的人生就不再是“单选题”。

正如麦家所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

看过一个帖子:“一个成年人,到底为什么要不间断地读书?”

有人回复:“因为读书会增添你面对未知世界的底气。”

知乎上曾有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母亲患了肌无力,病情恶化时,全家人陷入了焦虑和恐慌之中。

他听说上海有一位专门治疗此类症状的专家,于是他带着全家人连夜赶到了上海。

到了却发现自己根本挂不上号,那个专家更是无处找寻。

这时,身为博士的他突然想到,既然是专业名医,一定会有自己出版的著作,于是他翻遍了相关书籍,找到了这位医生的邮箱,他将自己的情况写在邮件中发给了医生。

几分钟后便收到了回信:

“周一上午来加号,就说给我发邮件的。”

挂号问题得到了解决,母亲的病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

有人惊呼:“这就是知识拯救生命吧!”

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3)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面对人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和笃定感,即使是面对突发状况,他们也能应对自如。

凡事多了几分淡定,少了些许慌张。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知识积累带来的眼界和底气。

或许你从未去过繁华之地,从未听过喧嚷之声,从未见过伟大之人,但你读过的书却可以为你提供充足的情感与智慧。

就像蔡康永说的那句:“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知乎上有个提问:年轻人应该多见世面,那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划算?

有个高赞回答:在没有充分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只是邮差而已。

而我想说,假如你没有足够的金钱行万里,没有合适的机会阅万人,那么读书,就是最适合你的事情。

它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4)

作家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像其他人一样去学校念书。

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通过读书投资自己。

古今中外,没有他不看的书,他从中学到了智慧,也学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笔“投资”没有令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反而令他越来越富有。

岁月没有让他成为粗鄙不堪的人,年纪愈大,反而愈发温柔敦厚。

知识的积累,让他拥有了足够的学识去大学任教,成为了著名作家,也邂逅了一生一世的爱情。

读书,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另一种可能,发现更多种不同的活法。

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

“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你可以穿越时空去了解古人,去拜访世界上最出色的人,去和当代最资深的人士交流......而这一切都让你毫无负担。

其实,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翻盘的,不在于你是否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而在于你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底蕴,是否足够支撑着你一直向上走。

《黄庭坚文集》里写:“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一日两日不读书,或许不会改变什么,当你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时,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局限与平庸。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拥有的注定是两种人生。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书,绝不是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给予你选择生活的底气,在获得更高层次认知后,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这个世界。

你读过的书籍越厚,脚下的路才能走得越远。

今日用典

【原典】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黄庭坚文集》

【释读】

人如果一天不读书的话,就会变得庸俗;两天不读书,便觉得言语乏味;三天不读书,照镜子都会觉得自己面目狰狞。

【赏析】

在黄庭坚的眼里,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心灵独处的美妙时光。读书是一种涤荡,可以在时光中不断升华思维,开拓视野。

为什么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多读书)(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