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

漫步青岛街头,有建筑可阅读,有故事可分享。一栋栋记忆中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沉淀下越发耐人寻味,一处处更新中的老街巷焕发着新生的活力。近期,文旅君将推出“建筑会说话,走进青岛历史街区
”系列专栏,带大家一起了解城市的历史,触摸城市的文化印记,听听这些老建筑的故事。

///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

在青岛老城区有着这样一幢历史建筑,它位于观象山下,身处绿树荫荫与传统建筑的包围之中,见证着中国近代文坛群星璀璨。

想要真正了解它,那要先从“东北作家群”的故事说起。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

观象山上望小楼

把故事慢慢讲给你听

01#

二层小楼里的“东北作家群”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5)

江苏路街道核酸检测贴纸(萧军萧红舒群故居)

观象一路1号,是一座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也是“萧红、萧军、舒群故居”

这处故居正位于观象山的北脚下一带突出的山梁上,从这里左右两面都是可以看到海的:一边是青岛有名的大港;一边则是湛山湾和炮台山、海滨浴场,它正当江苏路和浙江路分界线的地方。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6)

观象一路1号萧军萧红舒群故居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又建了伪满洲国。萧军于1932年到哈尔滨,认识了萧红、舒群、罗烽等进步文学青年,与萧红产生了爱情,二人自费出版了一本小说散文集《跋涉》。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7)

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作家萧军、萧红夫妇从伪满洲国来到青岛避难,在市南观象一路1号与作家舒群一家比邻而居。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军,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均、三郎等。辽宁省锦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舒群,又名李书堂,是黑龙江哈尔滨人。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到青岛,担任《磊报》的副刊编辑。他们一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8)

【萧红】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9)

【萧军】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0)

【舒群】

02#

文化候鸟“二萧”难忘的青岛岁月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1)

《青岛老城记忆(手绘版)》

在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的记忆里,这座城市的街角总是落满一地泡桐花,带有欧式风情的小洋楼沉淀着过往历史……这样安然、幽静又丰富的环境,引来不少文人来此处安家,借着咸湿的海风,伴着无穷无尽的浪声,他们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期。

1934年,青岛迎来了萧红萧军这一对文化候鸟。那一年的6月至10月底,他们曾经在青岛有过几个月的短暂停留。对于二萧来说,这段时间虽短却意义非凡。这几个月时间不仅是他们悲剧爱情里最甜蜜的时期,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里,他们过着平静却幸福的平凡小夫妻的生活;他们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伟大的文学精神领袖鲁迅先生;在青岛生活的日子里,萧军完成了我国的首部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则写出了蜚声文坛的《麦场》(即《生死场》),这段时期对于萧红而言更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2)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3)

图片来源:微市南

若是在1934年来到今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或许你会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子手提菜篮从石阶上缓缓走下,身着旧布旗袍,脚穿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头发用一根天蓝色的粗糙绸带束着……可能你并不会多么留意,只觉得她是个普通的女子,因为那个年代逃难的人太多。直到后来,《生死场》的发表,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女子是萧红。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4)

图片来源:青岛文旅

在青岛生活时,因住得距离海边不远,萧军经常去海里游泳,回来时路过荒岛书店,就进去坐坐,有时还会在那里吃个西瓜。那年的秋天,萧红和萧军带着他们各自完成的小说《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去了上海,而后这两部小说的出版,让两人爆红,并在文坛占据了各自的一席之地。

萧军在回忆青岛时的生活时说:“每于夜阑人静,和萧红时相研讨,间有所争,亦时有所励,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后便奋笔疾书。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5)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6)

萧军和萧红在青岛的生活比在哈尔滨悠闲得多,乐观的气氛逐渐取代了昔日沮丧的情绪,他们在青岛结识的朋友张梅林,记下了他们在青岛生活的快乐时光。在梅林的笔下,萧军和萧红在青岛的生活俨然一段“幸福时光”,生活轻松无忧。他们徜徉在栈桥、海滨公园、中山公园、水族馆,唱着“太阳出来又落山哪”;午后则把自己泡在汇泉海水浴场的蓝色大海里,用自创的游泳姿势,大惊小怪地四处游泅着。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7)

图片来源:青岛文旅

此后,萧军分别于1951年和1986年来过青岛两次。他说:“45年过去了,这之间尽管我东漂西泊,也还并未忘记这个我曾经几次居留过的美丽山岛,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深深的感情。”他曾想创作《青岛三部曲》,却终没能实现,诞生了《青岛怀踪录》。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8)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19)

《青岛老城记忆(手绘版)》/ 树彬画

“云影天光碧海滨,一番追忆一怆神!蝉声日永听残梦,鸥影孤帆送远人。”那些甜蜜,那些恩怨,那些怀念,那些潜伏在生命深处的记忆,都在萧军这字里行间了。萧红萧军在青岛的过眼往事,似真似幻,但是,却留在了青山碧海之间。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0)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1)

事实上,我们游览“名人故居”,并非只是简单地去看建筑陈设与画卷遗物,透过故居曾经的主人,我们能够走进他们过往的生活,身临其境感受一个时代的风貌,并萌生一些对今人“开卷有益”的思想。

03#

观象一路1号的红瓦小楼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2)

图片来源:小猫猫1973

在蜿蜒而上的观象一路1号,这栋依山而建的二层小楼是一座德式红瓦老房。别致的小楼与众不同,风姿依旧,小院的院墙用四米高的花岗岩砌成。进入窄窄的门口之后向左,要踏上20级台阶才是庭院。他们初居于楼下,不久迁到楼上。楼下仅有两个房间,楼上有五个房间,分为两个独立套间,各有门口楼道。楼上靠右侧的一套,就是萧红萧军的住处。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3)

虽然墙上镶嵌上了“萧军、萧红、舒群故居”的牌子,但现在这里仍是民居,并不对外开放。站在小院子里,墙外就是嘈杂的路口,但院内很是安宁静谧,视野开阔。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可以看见远海近山。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4)

图片来源:小猫猫1973

在这里,萧军与萧红共同度过了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后来,萧军也曾为故居题词:“小楼犹似归时家,四十年前一梦赊。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旁户路三叉。深宵灯火迷星斗,远浦归帆赍浪花。往事悠悠余几许,双双鸥影舞残霞。”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5)

萧军所言的依山而建、可以观海、门口道路分了三叉的石头小楼,如今仍风姿绰约,只是周围建筑树木林立,从这里,已无从看海。而他所说门口分了三叉的路,现在已是汇集了包括观象一路、伏龙路、苏州路、龙山路、莱芜一路,合并于江苏路中段的六条道路,是青岛老城区少有的六岔路口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6)

图片来源:小猫猫1973

萧军和萧红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周围的建筑和植物都还没有如今这么密集高大,因地势较高,尚可以观山望海,极目远眺。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7)

写满故事的观象一路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8)

青岛老城区的路颇具美感,美在曲与瘦,笔直宽阔的通衢大道较少。整个城市依山势而建,道路跌宕起伏,蜿蜒曲折,一如海浪般富有节奏和韵律,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葱茏,老城区行道树茂盛,常常人在山路上盘旋而行,到拐弯处,不经意间就与大海撞个满怀。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29)

图片来源:在青岛

观象一路因观象山而得名,是一条环山路。路旁是一处处居高临下的德式庭院,以花岗岩为基,院门都不宽,走进去后,迎面往往是十几级石阶,拾阶而上才可进入院内。这种庭院在旧时青岛实属常见,利用地势沿山建设,庭院间彼此错落,极具美感的同时又巧妙地拓宽了房子的视野。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0)

图片来源:在青岛

观象一路看似不起眼,但好像每栋楼每个小巷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高低起伏的小道,安安静静的,适合漫步。它由江苏路口沿观象山向西而去,绕山转了半个圈。在中部形成一个“十”字,向北通向观象山巅,向南通往平原路,向西至望火楼,都属于观象一路。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1)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2)

图片来源:在青岛

01#

巍然耸立的科研之山·观象山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3)

图片来源:微博@77是柒柒吖lalala

诗人蒲风曾在《青岛》一诗中说,天主教堂是青岛的双眼,而观象山则是“她凸起的头颅”。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观象山曾被认为是青岛观赏夜景最好的地方。当年诗人王亚平登临观象山,留下了一首诗《青岛的夜》,诗中写道:“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4)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5)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6)

图片来源:微博@77是柒柒吖lalala

1931年,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便在此诞生,并入选当时的青岛十景之一“穹台窥象”。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7)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8)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39)

图片来源:微博@77是柒柒吖lalala

02#

曾经的城区制高点·望火楼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0)

沿着观象山边的观象一路一直北行,在民居窄巷的尽头,岩石上矗立着的这座高大坚实的八角形塔楼便是望火楼。它位于观象一路45号,始建于1905年,旧时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这里一度是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1)

图片来源:在青岛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被封闭。青岛解放后,这里还被用于仓库使用,因而留存至今。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2)

站在楼顶观望台上,青岛西部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试想,在观象山上,加高16米,脚下一栋栋欧式建筑纵横交错,站在楼上,清风拂面,俯瞰整个市区,遥望辽阔大海,何止是心旷神怡。如今,它如一位迟暮的老人,静静地凝望着钢筋水泥的矗立和城市的变迁。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3)

图片来源:在青岛

沿着岔路前行,左侧墙面上的手绘彩墙特别引人注意,红瓦绿树、欧式建筑、亭台楼阁,镶嵌在散发着时光味道的黄墙之上,慵懒的猫咪坐在墙头上打盹,有别于主路的马达轰鸣,这里的安静、和谐,显得非常可贵。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4)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5)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6)

图片来源:在青岛

03#

花筑·青岛童舍

位于观象一路2号甲的花筑·青岛童舍是一座充满几何设计感的白色建筑,门外的白墙拍照非常出片。这里视野极好,可以看到海景。上面是民宿,一层则是咖啡店。不赶行程,不打卡景点,懒洋洋坐在角落消磨时光,静静感受这份属于青岛的文艺气质。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7)

图片来源:微博@小兔几Jessie-

这里的公共区域足够宽敞,可以闻着现磨咖啡的醇香看书,发呆看街景。只需十几分钟的步行距离就能到达热门景点,但身在房间里丝毫不觉外界喧闹,怡然自得。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8)

江南百景图山脚小岛四格建筑(来观象山下的这栋小楼)(49)

图片来源:微博@小兔几Jessie-

在这里,一条条小巷、一家家小店都承载着青岛老城的过去,人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正如街角不时现身的小猫一样,慵懒地享受着老城带给它的宁静,老城的人们也是这样,柔软地活着,镌刻着岁月。

/

最真实的生活

胜过一切文字

抽空来这里走走吧

感受老城的惬意慢生活

AUTHOR

编辑|董西芝、马小晴

首图来源|小麦岛的牛鼻圈

监制|王磊

建筑会说话系列

#【关于最后一个浪漫派,在福山路3号怀想赤子沈从文】

#【福山支路上这座百年小楼,一定会给你惊喜!】

#【青岛这20栋绝美老建筑,惊艳了时光!】

—END—

丨声明: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