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

在香港,边境禁区分隔了内地和香港,回归以来,为了把握发展机遇,香港逐步缩减禁区范围,最近更开放沙头角码头。

说到沙头角,最为人熟知的是中英街。25年来,中英街兴衰背后反映的是香港与内地口岸发展贸易、人员往来等变化。本期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报道,聚焦香港中英街。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2)

中英街记录回归,居民曾亲见回归时刻警察换帽徽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3)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4)

位于香港新界北、属于沙头角禁区范围的中英街,约250米长、4米宽,是深圳和香港陆地相连的街道

在香港,要进入中英街,需持有边境禁区许可证。特别的是,香港和内地居民可在中英街共同生活和经营商店

不过在疫情下,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地上仍能看到部分界石,内地与香港的分界设立了大型胶板和铁丝网,避免两地居民接触以及新冠病毒传播。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5)

新社联北区地区委员会主席温和辉,曾在中英街做贸易生意,近日,他重回旧地,回忆起25年前,恰好在这里亲眼见证了回归的历史时刻。

新社联北区地区委员会主席 温和辉: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我刚好经过这里,见到我们香港两名警察在这里换下皇家警察的帽徽,换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察徽章,这个画面到现在仍会经常在我的脑海出现。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6)

温和辉说,1997年后,每年港深两地都会联合举办庆祝活动,气氛热烈,直到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才停办。

新社联北区地区委员会主席 温和辉:

东江纵队与中英街有渊源,在这里大家都没有分隔,居民的爱国情怀比较浓,我们每年都会两地联合举办一些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7)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8)

沙头角码头变旅游热点,居民希望中英街开放旅行团参观

杂货店老板萧卫年,在中英街已住了60多年,在中英街开店也已经有20年,他见证香港回归后中英街的兴衰。

6月初,香港开放封禁了超过70年的沙头角码头,但不包括中英街,萧卫年希望未来可进一步开放中英街让旅行团参观

他表示,中英街有着独特的历史,可以重点发展历史旅游吸引游客。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9)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0)

十多年前,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出版过一本关于中英街的书籍,他说中英街最繁盛时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发展,其他城市也慢慢发展起来,无论是外面进口的货品还是自己生产的,都开始能够满足内地的消费者,导致他们越来越不需要中英街。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1)

对于是否需要建博物馆,刘智鹏表示,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好能好好保存。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2)

香港回归后增七个口岸,完善一小时生活圈

中英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功能由盛到衰的背后,见证了香港与内地往来关系的沧海蜕变。

香港回归后,2003年开放自由行,之后内地来香港贸易、旅游、购物也有更多方式。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3)

香港目前有14个主要出入境管制站,回归后新增了7个,其中2018年后增加了3个,包括第二个采用“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的西九龙高铁站、港珠澳大桥以及莲塘/香园围。

其中,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实现了港深两地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

香港百年沧桑史(香港中英街兴衰背后)(14)

回归后启用的还有香港国际机场、深圳湾口岸、启德邮轮码头以及落马洲支线。

正在重建的皇岗口岸也将有机会采用“一地两检”,这些口岸基建发展不断完善粤港澳1小时生活圈的布局。

来源:凤凰卫视冼志 香港报道

编辑:王二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