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

煮饭炖汤、修理家电、打扫卫生……“劳动教育”是这两年教育圈的热门话题。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将劳动教育“做实”、“做细”,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劳有所获”?早在六年前,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就开始了对劳动教育的“花式探索”。

如今,学校的劳动教育经过改革创新、迭代升级,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原劳动素养类课程体系,不仅给社会交出了一份与时俱进的“育人答卷”,也为成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了可圈可点的范本。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3)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4)

农具传承仪式

  

有歌声的劳动:

将劳动教育带进音乐课

近年来,三原外国语学校的教改科研围绕着“五育并举”、“融合创新”的主题,让校本选修课也站上了赛课、展示的“舞台”。

将劳动教育融入音乐课,在第20届教改科研月中,三原外国语学校初中音乐老师邱玲带来展示课《“号子”声声,五谷丰登》,用“劳动号子”的形式讲述“军民大生产”的历史故事。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5)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6)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齐动员呀么嗬嗨…… ”同学们在歌唱中了解了“大生产”的历史背景,被军民团结一心的氛围感染,整齐而响亮的歌声在阶梯教室回荡,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军民大生产”时的波澜壮阔。

有思想的劳动:

将劳动教育带进班会课

除了各类校本选修课,德育课堂也少不了“劳动的影子”。

三原外国语学校初、高中各年级围绕“劳动”主题开展了德育班会课大赛,引领学生探索、感受劳动的精神价值,将劳动教育进行到底!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7)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8)

三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沈梁老师带来《以劳促德,全面发展》,叶雪娇老师带来《家庭劳动助成长》,吴彬老师带来《积劳成‘绩’,‘益’劳永逸》,喻志福老师带来《劳之所获,动至所源》;高中部刘元康老师带来《沐浴匠人光辉,助力心中梦想》,陈先超老师带来《工匠精神》,一堂堂精彩的班会课让同学们的精神得到洗礼,思想在劳动中成长。

有汗水的劳动:

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一直以来,《校园农庄》课程都是三原外国语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力军”。

每年5月,学校初一年级就会挑一个风和日丽的“良辰吉日”,学生、家长们扛着铁锹、锄头,提着雨靴、水桶,在校园里除草、铲地,种青菜、种萝卜、种黄瓜……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9)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0)

植物种下地后,同学们还要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记录幼苗不同生长周期的变化,进行不同作物的生长条件探究。

近年来,三原“农庄课程”经过老师们精心设计,升级了“2.0版新副本”:活动采用学校课程改革提倡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和生物课程结合更加紧密;随着植物的生长,初一生物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初二生物《植物的分类》的课程内容也将相继展开,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乐促学,让生物课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学校生物组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川菜之魂—豆瓣酱”设计了系列劳动研习课程,包含《辣椒的全面种植及养护》《豆瓣酱的制作学习及实践》;到了年底,学校还会组织同学们在校园里采藕、捕鱼、收菜,学校园艺工等后勤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指导,比起其他学校象征性地“挖挖土”,三原称得上是真正的“全员齐上阵,撸起袖子把活干”。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1)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2)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3)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4)

为了实现“农庄硕果梦”,三原学子全方面收集信息,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父母,充分了解秋季作物的种植条件和生长特征;还可以为自己班级的农庄设计班牌,家校沟通、生物学科知识、美育融汇其中,让学生“收获满满”。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5)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6)

有快乐的劳动:

走出教室和校园“拜”大自然“为师”

除了校内的农庄课程,三原还把校园农庄搬到了校外。

2020年,三原外国语学校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搭起了携手育人的桥梁。11月4日,三原学子走进四川省农科院,参观考察上千亩的试验田,在智慧农庄中体验现代农业的“科技感”。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7)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8)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19)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同学们的外出活动减少了,但劳动教育仍然保质保量、有序进行。

今年四月,恰逢国际爱鸟日,三原初中生物组全体老师齐齐上阵,携初2021级、初2020级部分学子组成观鸟小分队,在3月旖旎春风中,前后三次分布于校园三原湖、银杏园、太极广场等鸟类聚集地进行观鸟、识鸟活动。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0)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1)

同学们认真观察上学期期末放置的鸟箱、鸟窝鸟儿驻扎情况;借助校园常见鸟类手册,比对所观察的鸟儿种类、辨别其特征并通过有趣的小组游戏对已辨认的鸟儿加深认识。戴胜、麻雀、画眉、白脸噪鹛、珠颈斑鸠、乌鸫、翠鸟、绿头鸭、白鹭……通过活动,同学们辨鸟识鸟,爱鸟护鸟。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2)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3)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4)

“我们要做到‘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品德高尚,追求个体学业成功’的教育理念,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三原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廖骏驰谈到,多年来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有300余亩的森林式校园做“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因为学校是寄宿制学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生活能力和劳动素养。学校不仅开设农庄课程,还积极开展校园劳动服务课程等其他劳动素养类课程。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5)

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园艺修剪、除草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6)

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劳动实践

有成长的劳动:

将劳动布置成作业实施“全程教育”

三原外国语学校实施对学生的“全程教育”,劳动教育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止能在学校,也能在家里;不止能在课堂,也能在假期,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处处有劳动、时时有劳动。

2022年寒假,三原学子们在家包饺子、写春联、做义工、做家务……忙的不亦乐乎!没有了开学前“赶作业”的痛苦,有的是日常、是烟火、是家人围坐的灯火可亲,“饺子作业”里有英语口语表达的自信,“包子作业”里藏着微生物发酵的奥秘,让家满是“美味、年味、知识味”。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7)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8)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29)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30)

  有智慧的劳动:

发挥劳动教育“课程聚合器”价值探索学科融合

“我们通过对劳动课课程内容开发和实施方式研究,还发现了将劳动课作为‘课程聚合器’的价值。”廖骏驰副校长谈到,学校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程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平台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具体的任务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项目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的实践、创造、快乐中,培养三原孩子热爱劳动、勇于吃苦、勤于探索、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三原外国语学校就开始挖掘、开发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

截至目前,学校共开发了“三自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劳动素养类课程”等9大类校本课程,88门选修课,仅劳动素养类课程就有《劳动通识课》《校园生活技能课》《校园劳动服务课》《劳动研学课》《校园农庄》《家庭劳动课》《社区劳动与职业体验课》七类子课程。

并且,三原外国语学校还专门基于劳动教育开展了由物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讨会,不仅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化、项目化,还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性,迈入学科融合实施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思考(探索跨学科融合)(31)

2020年11月,三原外国语学校被评为首批“成都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作为成都市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三原外国语学校长期坚持五育融合、家校协同,同时,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联动发展。”三原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廖骏驰表示,在未来,学校还将把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结合,开发“物联网”智慧化管理校园农庄;除了与农科院合作,还将以社区劳动课的方式,让三原校园农庄在社区结出硕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