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要心怀佛儒道,用宽容大度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从容不迫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南怀瑾大师的人生哲学,也是他留给世人的箴言。

南怀瑾,修行一生,将佛教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对修行很有一套研究,常帮信佛教的人解答疑惑。

对于更好地修行,他如此说:修行到了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1)

南怀瑾

接触佛学

南怀瑾民国七年,也就是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南怀瑾小时候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他小学毕业考试时考了倒数第一,没有拿到毕业证。

父亲看他不是学习的料,想让他早点出去学一门手艺,以后好养家糊口,便想送他去学木雕,或者去商店打工。

那个时候南怀瑾才只有13岁,自然不想过早踏入社会,面对生活的风雨。由于他没有小学毕业证书,不能继续读书,他就在家自学,父亲请来老师在家教导他。

1935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南怀瑾去了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最终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两年之后,抗战爆发了,那时的南怀瑾尚且只有19岁。他去了四川,考上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

由于本身就有武术功底,再加上他勤奋刻苦,很快就获得了执教资格,他进入了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2)

在军校时的南怀瑾

1939年,他在军校担任政治教官期间,曾经潜心于社会福利学。其实当年他17岁去国术馆学习武术时就曾在金陵大学社会福利系就读,但并没有完成学业。

心地善良,心怀慈悲的南怀瑾,看到百姓民不聊生,社会战乱频繁,非常心痛。他多么渴望自己能有能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让人民免于苦难。

秉持着服务大众,造福百姓的追求,他潜心研究社会福利学,并且开始研究佛教典籍。从此他走上了研究佛学的道路。

众所周知,大多数宗教都是人类在面临苦难时产生的。人类在自救无法时想要寻求解脱,因此创造出了宗教。宗教的意义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脱离现实的苦难,实现灵魂的超脱。

而南怀瑾正是由于见多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想要帮助人们脱离苦海,由于心中有大爱,才走上了佛学的道路,并渐渐成为了一代佛学大师。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3)

南怀瑾

潜心佛学

接触并深入了解了佛学之后,南怀瑾感受到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吸引着他不断深入。

他隐隐感受到远处的感召,他已经无心世俗,只想终日与佛学为伴。于是1942年,他辞去了中央军校军官的职务,去到如今位于都江堰市的灵岩寺归隐。

在灵岩寺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南怀瑾认识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两人成为朋友,相谈甚欢。

在思想上王青风帮南怀瑾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南怀瑾感受到远处有更遥远的声音在召唤着他,有更深重的使命在等待着他,他离开了成都,到处游历。

1943年,南怀瑾在游历途中结识了正在闭关期间的袁焕仙。袁焕仙是当时四川修禅的大师,比南怀瑾年长三十一岁。

但年龄并没有让他们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对修禅的追求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两个人成了知己。

袁焕仙闭关结束之后,南怀瑾和他一起去重庆邀请当时在重庆主持法会的虚云和尚一起回到了灵岩寺,并成立了维摩精舍,将弟子聚集在一起讲禅修行。

又两年后,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藏等省份访问各派宗教,进行交流研学,学习各家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期间还在成都闭关修行了三年。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4)

袁焕仙

心怀大爱

1949年到1984年的几十年间,南怀瑾一直居住在台湾。刚到台湾的时候,虽然受邀去几所大学讲学,但他的生活过得非常窘迫,吃住都很困难。

为了生计,他做过船运生意,但负债累累,他只好带着妻子和儿子住在嘈杂的菜市场附近。即便生活如此困难,南怀瑾也没有放弃对修禅,对文化的追求。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5)

南怀瑾与儿子

他坚持阅读,笔耕不辍,出版了几本书,但都堆在书店的角落,少有人问津。直到六十年代,胡适读了南怀瑾的作品,对其大加赞扬,这样一个禅学大宗才开始出现在世人视野。

1988年,南怀瑾回到香港居住。此时的南怀瑾已经在文化界有了一定的地位,也有了经济实力。他不仅大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还在很多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曾经筹资修建金温铁路,为水患灾区捐款,成立医药基金会,修建佛堂,他还在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等。

南怀瑾一生都在为世人着想,为人类做贡献,不管是思想上,还是物质上。这样一位文化大儒,在12年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6)

南怀瑾

南怀瑾生命的最后六年,是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堂,南湖大学堂里度过的。在生命的最后六年里,九十多岁高龄的南怀瑾大师仍然每天晚上给弟子授课,教书育人,发着最后的光热。

南怀瑾大师的弟子们都觉得师傅的身体很好,能够再活很多很多年,没想到这一刻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南怀瑾的灵堂设立在七号楼的一楼,这是他跟弟子经常修行打坐的地方。照片中的他仍然慈眉善目,看起来温文儒雅,手里拿着一根香烟,仿佛对你有说不完的话。

尽管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还有他的观念会永远如一盏长明灯照在历史的长廊中,永远不熄。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7)

南怀瑾

修行与身体变化

南怀瑾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他对于修行这件事的研究。他常说,阴阳相生。想要修行修到“长生不老”,就要怀着“准备去死”的心态修行。

有时候感觉自己身体有了什么变化,不要害怕,那是身体自己做出的反应。比如他自己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倒了过来,用头在走路,这时他就会跳脱出自己身体,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自己,到底会不会死。

或者有时候他修行修得浑身无力,觉得好像马上就要死了,就连一张纸都拿不住,他也不会担心,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能很好地打坐修行。

纵观南怀瑾大师的一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钻研学问就要一钻到底,要有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狠劲。做学问不能半途而废,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如此才能将研究的学问研究透彻。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要专注、专心,才能做好。

修行的五个过程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8)

南怀瑾

其二,要有不怕吃苦的坚韧,要时刻对未来充满希望。南怀瑾大师刚去台湾的时候生活非常艰难,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自己热爱的禅学事业,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们在遇见困境或苦难时也应如此,不能放弃,要相信苦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光明就在前方。

其三,要有慈悲心。总有一些人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经受着苦难,人类本是一家,要有大爱。

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去帮助别人,去做慈善,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一个人为人熟知之后免不了要被世人评说,世人对南怀瑾也有非议和质疑。但不得不说,南怀瑾大师的这几点品质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