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

“焚香”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只有庙宇中的僧尼或信奉佛教的居士,才会每天都与“焚香”为伴。事实上这种想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焚香”不仅指点燃供香,在古代社会中“焚香”也是一件,极致高雅的品味与象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社会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焚香”的习俗。据史料记载,“焚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几乎每天都要“焚香”沐浴。这种蕴含雅致气息的习俗,逐渐从宫廷中流传至民间。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对“焚香”依然是一头雾水、充满不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焚香”其实指的是熏香的一种。在“焚香”的时候人们会将,大量香料投入香炉之中,然后以火烤之使其散发出醉人的香气。

“焚香”习俗是古代“香文化”的重要体现。“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从最初的焚香净气逐渐发展为,焚香抚琴、吟诗作画、修身养性,其实已经脱离了“焚香”的基本属性。

“焚香”已经变成了一种享受,亦或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雅事。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能看到正宗的“焚香”了,但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香文化”,却并未就此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只不过以多种文化形式存在而已。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2)

古代文人将“焚香”当做雅事

“焚香”其实是烧香的雅称,如果从实际意义上去分析,可以发现“焚香”就是熏香,从这个角度去解释绝对可以说得通。因为在古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焚香”都是一种十分盛行的文化习俗。

而且“焚香”的主要作用,就是驱除空气中的异味,并起到净化空气以及杀灭细菌的作用,而供香很显然并不具备这种作用。而且供香是一种信仰与心灵寄托,根本不可能随时随地随意焚烧。最重要的是供香的气味较为刺鼻,这与熏香的味道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能够被王公贵族,以及文人雅士追捧的“焚香”,不仅要在气味上沁人心脾,而且也要具有风雅韵味与寓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焚香”,可以得知这种行为,一定赋有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魅力。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3)

一、“焚香”兴盛于唐宋时期

相信对古代历史有深入研究,一定会了解唐宋两朝的辉煌。作为值得后人称赞与仰慕的强盛王朝,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也都达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坛风生水起,进而导致大批知名文人耀世而出。

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不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大量流传后世的诗词作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颇有雅好,琴棋书画、吟诗作对样样精通。但是在这些极具文人特色的爱好影响之下,点一炉熏香才能彰显出文人气质。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4)

1.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焚香”情

早在东汉时期,熏香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当时的香料种类比较少,所以并没有形成“焚香”之风。只不过在贵族以及士大夫阶层,小范围内比较流行而已。

唐宋以来随着香料大量输入,并且“焚香”开始受到文人重视,所以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香文化”。由于“焚香”被文人墨客认为是一种风雅习俗,所以一时间“焚香”习俗开始在唐宋盛行。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5)

各种独具特色的香具、香料,甚至香谱、香仪等都日趋完善。由于“焚香”是由文人推动而火爆,所以为了推广“焚香”文化习俗。唐宋梁朝的著名诗人,创作了很多关于“焚香”的诗词歌赋。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焚香”,亦或是熏香习俗已经开始盛行。唐朝时期比较知名的大诗人,几乎都对“焚香“习俗情有独钟。被誉为“小李”的李商隐,曾作《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一诗,在这首诗中就描绘了熏香习俗。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6)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在飒飒东风的吹拂之下细雨纷飞,芙蓉塘外传来了一阵阵雷鸣。装饰着锁纽的金蟾香炉中,不断飘散出袅袅香烟缭绕于房间。形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着绳索,正在从水井中汲水。

笔者认为由于唐朝时期,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前提下就可以让文人,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与闲情逸致。尤其是“焚香”习俗,在当时社会中十分流行。所以文人墨客皆以“焚香”为雅事,并不断流传至后世朝代。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7)

二、宋代词人以“焚香”为高雅

李清照作为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的女词人,不仅有“千古第一才女”的雅称,而且她本人对品酒与焚香也十分热衷。《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一词中,就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之句。

令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在哪里?恐怕只有在醉梦中才能,暂时忘却思乡的愁苦。在睡觉之前香炉就已经被点燃,但是在睡醒之后却发现,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尽,但词人的酒气却尚未全消。这种将思乡、醉酒、焚香,融为一次的意境恐怕只有李清照能做到。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8)

宋朝是古代历史中比较特殊的王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实力较弱,但是经济和文化发展却异常繁荣。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诞生了很多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在这些文人墨客的引导之下,焚香习俗在宋代文化圈异常火爆。

宋代丁谓在《天香传》中写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句话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焚香习俗应该早于商周,并且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这种推断或者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所以人们对焚香的最早印象依然是商周时期。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9)

三、“焚香”习俗在明朝达到顶峰

焚香习俗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并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时尚风潮。据史料记载香文化与茶文化、插花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文化现象。相比较于茶文化和插花文化来讲,香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用“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来形容。

这两句诗歌,不仅写出了焚香对于古代文人的重要性,而且也从侧面表达出了,焚香在多个层面所起到的作用。陈去非曾作《焚香》一诗: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这首诗所表达的已经与之不谋而合。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0)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作为当时社会中的大儒,对于焚香习俗也有独到见解。他在《焚香》诗中写道:

“斜霏动远吹,暗馥留微火。心事共成灰,窗间一翁坐”。

这首诗将焚香的意境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文人垂垂老矣的孤寂。

笔者认为“焚香”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简直就是文化品位的代名词。尤其是在明朝时期作为一个文人,如果没有“焚香”的雅韵,不仅会被世人所耻笑,而且也会让自己的文学作品大打折扣。古代为人之所以对“焚香”,做出了高度肯定与推崇。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1)

实际上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文人的品行或性格应该以“香”为契机。因为熏香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嗅觉享受,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源自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感悟。因为只有达到“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的高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人。

四、“焚香”是文人心目中的雅事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一个幽静的夜晚,点燃香炉添加香料并静待熏香。单从这种感觉上来看就十分文雅,如果在熏香的环境中吟诗作画,亦或是与同道中人共品焚香之妙。不仅可以体悟到君子之交的淡如水的意境,而且也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2)

抬头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在怀抱将其揽在怀中。身边的香炉不断散发出香气,才华横溢的文人与明月、熏香融为一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焚香习俗的精髓,就在于文人为其注入的灵魂。笔者认为从这一点着手分析可以得知,焚香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件无比高雅的雅事。

南朝西梁文人杨庭秀曾创作《焚香诗》: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3)

这首被后世文人推崇的《焚香诗》,不仅道出了焚香时的工艺流程,而且也写出了古代文人,对焚香的青睐与推崇。笔者认为古代文人在焚香的时候,不仅要感受到氤氲在屋子中的香气,而且还要焚出情趣与意境。

古代文人痴迷“焚香”的奥秘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钟情于焚香,除了与焚香能够带来肉体与精神双重享受之外。其实,还与焚香的主要成分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焚香以白芨水,以及软香、蜜、枣膏为主材。

浅谈古代焚香文化的发展(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14)

在焚香的时候并非直接点燃,而是需要将各种香料不断添加到香炉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香气质量,由于香炉中的炭火力度适中,所以可以有效延长熏香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香气过浓,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人与熏香是浑然天成。

结 语

“焚香”作为古代社会文人墨客,最爱的雅事之一。不仅可以带来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如果没有灵感,其实也可以点燃香炉置身于香气的熏陶之中。

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茅塞顿开,而且也能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笔者认为古代文人之所以会,与焚香有不解之缘,主要的原因就是焚香之时,可以让文人的思想更加宁静。他们可以通过焚香感悟生活的宁静,以及内心深处的空灵。

【参考文献】

辛人《书斋和焚香》

覃英《高启《焚香诗》赏析》

周祥《古人养生爱用“ 香 ”》

张晨曦《焚香堆中的极品香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