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竹从其外形来看,修长挺直,枝叶茂密,青翠欲滴,令人赏之忘俗;微风吹过竹林,萧萧声动,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竹出土即有节,外直中空,挺拔凌云,耐寒不凋,四季长青,有君子之风。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1)

历朝历代爱竹赞竹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比如东晋王徽之不仅在自己家庭院之中,房前屋后遍种翠竹,就是外出暂住,第一件事就是种竹子。朋友问他为什么,王徽之说没有竹子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北宋苏东坡也是爱竹成痴之人,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关于竹的诗词,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首之多。今天解读的《竹石》,出自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先生之手。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画作的主要题材就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他所画的竹,所赞的竹,不是生长在亭台楼阁之间的竹,不是生长在河流湖泊边上的竹,也不是生长在平原旷野之中的竹,而是生长于自然条件险恶,受尽狂风吹打的石缝之竹。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3)

郑板桥雕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紧紧咬定青山绝不放松,因为它本身就深深扎根于破碎的岩石缝中。“咬”,是一个极具力量色彩的字,死死咬住,咬住就不松口,这个动作是具有钢牙利齿的生猛动物才能作出的,为什么说竹子也能“咬”呢?竹子不仅有地上茎,也有地下茎,是横着长的,称为竹鞭。竹鞭上生有许多根须和芽,有些芽长出地面,成为新的竹子,有些芽继续横着生长,成为新的竹鞭,所以竹子一般是成片生长,地表形成竹林,地下则竹鞭纵横交错,互相勾连,因此竹子才能在岩石缝中牢牢咬住,并且汲取水分和营养。岩石,也是至坚至硬之物,这两句诗里,竹和石是浑然一体的,“破岩”这个生根之地固然冰冷贫瘠,但也为竹子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4)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受尽了大自然的千磨万击仍然坚韧不拔,刚劲不屈,任凭你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狂风。这首诗里的“风”当然不是指舒缓温暖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而是代指生活中和社会上的那些狂风,那些艰难困苦和排斥打击,所以才说是“千磨万击”。正因为竹子牢牢咬定了青山,有了坚实的根基,才能顶得住这险恶狂风,不改顽强坚韧的本色,成为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斗士。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5)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就题写在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诗画以言志,诗人以扎根于破岩之中的竹子自比,所以这首诗的重点就在“坚劲”两个字上。

郑板桥中进士是1736年,已经三十三岁了,虽然只是二甲第八十八名,但金榜题名,仍然十分兴奋,画了《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只是可惜,冰冷的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考中之后他留京等待吏部命令外放为官,但因无钱打点关系,苦苦等了一年,也没等到做官的机会,只得返回扬州。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6)

一直等到1742年,三十九岁,才得到河南范县县令的官职。在职期间,郑板桥体察民情,重视农桑,百姓安居乐业,颇有政绩。1746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不巧的是,他在潍县七年,中间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郑板桥一方面责令富豪乡绅轮流开厂施粥,打击囤积居奇者,平抑粮价;一方面顶住上级压力,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这些举措,虽然活民无数,被贫苦百姓深深爱戴,但也得罪了不少官场上的同僚,社会上的土豪劣绅,以至于当了十多年的县令,政绩卓著却不得寸进。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7)

1753年,潍县再次受灾,郑板桥为民请赈得罪了高官,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愤而去职。离开潍县之时,百姓流泪挽留,家家供奉他的画像,甚至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郑板桥晚年寄居扬州,生计艰难,卖画为生。即使如此,他也不改正直倔强,同情劳动人民的本性,清高自守,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这首《竹石》题画诗中所赞诵竹子的“坚劲”本性,正是他个人品格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8)

郑板桥故居

敬请关注“山枫说文化与历史”,本人必定投桃报李,及时回关。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提出意见,与作者互相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