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

可耐的猪年贺岁币开放预约了。自此,普通生肖纪念币中,又将增加一位成员。

可别小看这只小猪猪,它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大有来头哦!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1)

在日常的口头语中,总有人把“猪”当成贬义词,用作骂人的话语。然而十多亿中国人之中,应该有一亿多人的生肖属“猪”吧。“猪”位于十二生肖的最后一位,常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这古老的以动物纪时文化中,十二地支中的“亥”为何对应的生肖是猪呢?

古人经常弄混的两个字:“亥”和“豕”

关于猪当上生肖,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天宫排生肖那天,玉帝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辰到达天宫,取首先到达的十二种动物为生肖。猪自知走得慢,便半夜起床赶去排队当生肖。由于路途遥远,障碍也多,猪拼死拼活才爬到南天门,但排生肖的时辰已过。但猪苦苦央求,其他六畜也为之求情,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把猪放进南天门,当上了最后一名生肖。这样,马、牛、羊、鸡、狗、猪“六畜”都成为人间的生肖。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2)

这当然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事实上,古文献记载未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东汉王充的《论衡》里,有完整记录的十二生肖,且与今天相同。但是在更早的秦代竹简上,已经有了“亥”与“猪”的对应。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上,有关“盗者”的内容说:

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豕”(shǐ)就是最初表示猪的汉字,它是个象形字。“猪”则是后来造的形声字,从豕;汉字简化将左边表示猪的“豕”旁改变为“犬”,变为“猪”。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3)

“亥”和“豕”从字形上看,就非常像,连古代人都经常弄混。后以“豕亥鱼鲁”表示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则明确地给出了解释:“古文亥,亥为豕,与豕同。”

民俗文化中“猪”的财富意义

从语言文字上分析“亥”,它似乎是一个容器,可以收藏万物。

学者叶舒宪认为,古人将“亥”字来结束十二地支的循环,似乎和母猪与大地母亲认同的神话观念吻合。宇宙间能够承担起“收藏万物”之职能的,恐怕非地母神莫属。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4)

而在民俗文化中,猪是象征财富、丰收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猪形陶器”。

春秋战国时代,养猪的规模体现了大户人家的经济地位。把一个女子嫁入富贵之家叫做嫁入豪门。豪是由高楼大厦的高加上豕组成,嫁入豪门就是嫁到规模养猪的,上流社会人家。

在战国时代,猪已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贵重礼品。例如《论语·阳货》记曰:“阳货预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在汉代,牧猪是一项热门产业。东汉名士、官至齐相的吴祐就因家道中落牧过猪。吴祐的父亲吴恢是一位官员,曾做过南海太守。吴祐二十岁,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一石粮食的储蓄,不过吴祐不接受别人的送礼,他在老家陈留(今河南)长垣的泽中牧猪。时常是一边口吟经书,一边牧猪。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5)

据学者许倬云推算,当时“猪的价格可能与羊差不多,一只羊可以卖900至1000钱,相当于一个劳力一个月的法定工钱。”这个价格十分可观。

猪另有“金猪”“乌金”之称。唐代笔记《朝野佥载》里记载:“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这里的“乌金”可能蕴藏两种含义:一种是养猪积造的粪料,对于庄稼来说,可谓“乌金”;另一种是当地所养的家猪多为黑色,养猪致富视猪如同“乌金”。

学者叶舒宪认为:养猪致富之路在我国自古及今都为人称道,用乌金一名来称猪,表达了对猪的美好寄托。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类型,被学者命名为“逗金猪型故事”。

猪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汉族神话中的《猪婆龙》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银河神灵,为黎民百姓生活太平,她敢违玉帝旨意,旱时吸银河之水普降甘雨;涝时他又亲自下凡开河疏水,解除水涝,使人们视其为水神。

另外,猪在古代文化中,还是组成最神圣“龙”的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垃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雕卷龙,就是猪首龙身,称为“猪龙”。

丁亥猪好吗(正在预约的亥猪)(6)

红山 玉猪龙

因为象征财富和带有“神格”,在民俗文化中,猪常常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宋人笔记的选录,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在宫中养有两头神猪,敬奉它们以祈求太平、厌胜避邪。到了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因暂停敬养神猪,结果发生妖人闹宫的事件,不得不恢复赵匡胤开创的敬养神猪的祖制。

此外,古人认为,耳大有福。这是“猪”的典型体貌特征。小说《三国演义》的蜀主刘备也描述为两耳垂肩两手过膝的“吉祥之相”。寺庙中的如来佛像也是耳厚广大修长,更添加了神圣的光环。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