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

写在前面

《安家》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通过房地产中介这一群体呈现百态人生,孙俪扮演的女主房似锦倍受关注,她被原生家庭母亲潘贵雨吸血鬼式的剥夺,让人很心痛,同时对潘贵雨感到很愤怒。

房似锦,原名是“房四井”,是家里出生的第四个孩子,她出生时已经有三个姐姐了,母亲一心想要个儿子,见又生了一个女儿,就不想要她了,准备把她扔到井里淹死,是爷爷救了她的命。

母亲潘贵雨和三个姐姐,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拿房似锦出气。她每次挨打,都是爷爷过来保护她。时间久了,房似锦都能闻出要挨打的味道,感觉不妙,撒腿就跑,母亲则在后面夺命般地追。

1

小时候读书,母亲希望她不要读了,让她帮家里干活赚钱。她爱学习,成绩也很好,每次都是爷爷出钱。她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母亲阻止她上大学,并且撕碎了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时候也是爷爷给她一千块钱,送她上大学。

她到了学校后,学校已经开学半个月,她恳求老师通融。但查找信息的时候发现,她妈妈已经帮她取消了读大学的机会。

她没有放弃,就在大学里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不能拿到毕业证。但她学到了一个大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虽然过程很艰辛,但她在大学里面学习了更多的本领,让她具备了挣钱的能力。

而她赚的钱都被她的母亲潘贵雨要去,甚至动不动就开口要几十万,上百万,不给就闹。比高利贷还狠,房似锦甚至还找她的领导翟副总借钱给母亲。

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1)

2

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让女人遭受了太多的艰辛,《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完美关系》中的马帮尼等等都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很多人都觉得《安家》中潘贵雨剥夺和虐待房似锦的情节太夸张,是给女主房似锦卖惨,就像现在很多影视节目的套路一样。在情节上因为艺术表演的需要确实有夸大的成分,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如果我不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很多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我也不相信《安家》中房似锦母亲这样的人物存在。

3

我有一个来访者情形跟房似锦很相似,也是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家里很穷,母亲一直尽全家之力帮助弟弟。

女孩们早早就不读书了,帮家里做事赚钱,我的来访者学习很好,也想学习,她的妈妈也是不支持她上学,幸好她的父亲是支持她上学的。因为她可以上学,姐姐们则缀学在家里帮忙,因此姐姐们对她非常的嫉妒和愤怒,经常打她,动不动就对她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是他父亲保护她。

她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在三十岁结婚前,她赚的钱除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交给了她的妈妈。

她妈妈帮她弟弟盖了很大很好的房子,足以在她的家乡炫耀,可是她妈妈对她在城里的艰苦打拼丝毫不关心,而且还不断向她要钱照顾弟弟的孩子。

她来咨询的问题是:在家里,无法跟老公有真正的亲密。在单位,尽管她的业务能力被领导赏识,但在人际关系上一塌糊涂。严重影响了她的职业晋升和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我们在心理咨询的探讨过程中,她认识到她对关系是不信任的,是回避的。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跟母亲的关系是虐待性的,在关系中她是不可控的,她能够控制的就是学习。

参加工作后,她可控制的是尽力做好业务,在关系处理上,她的感觉自己还是那个从小被妈妈嫌弃的孩子。

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2)

4

在《安家》中,很多人认为房似锦跟母亲的关系脱离现实,我认为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从小不被妈妈爱,行为上她远离妈妈,但潜意识层面又特别渴求妈妈的爱,潜意识有个幻想:如果我满足妈妈,妈妈就会爱我了吧!可是她的妈妈就像吸血鬼一样,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精神分析有个理论叫依恋理论,是基于人们按照生物学设定的程序寻找爱。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需要依赖我们的照顾者才能存活下来。依恋是我们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选择,是生命早期生存的需要。如果婴儿不依恋照顾者,婴儿就会死去,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构建了终身适应的特点。

心理研究者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我所依恋的对像在身边吗?”

“她喜欢我吗?”

“她关注我吗?”

“她接受我吗?”

如果孩子觉察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被爱、被关注、被接纳。内心会感觉到安全,自信且信任别人,也能够有能力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孩子则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不安全行为,有的对依恋对像表现出矛盾型,有的对依恋对像则表现出回避行为。

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3)

5

我的那个来访者,很显然,因为童年被母亲嫌弃,被姐姐们欺负,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或许会尽量避免关系中不愉快的体验。

《安家》房似锦也是,为了避免母亲和姐姐的追打,她拼命地逃跑,她是在逃命啊!

所以在社区组织的长跑中,她一个娇小的女子,获得了那次跑步的冠军,别人是跑步,对她来说是跑命。因为从小在原生家庭中的困境,她的依恋类型是回避型的。

但是她对原生家庭是有依恋的,她通过给母亲钱,跟母亲建立联系。但是在情感上她是回避母亲的。尽管她有深爱她的爷爷,对爷爷是有深厚情感的,她把这份爱埋藏在内心深处,也只是通过在金钱上回报爷爷。

房似锦在到安家静怡门店前,一心想着赚钱,甚至不惜违背职业伦理,撬同事的单子。

赚钱是她求生存的方式,她不太能够去触及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轻易跟别人产生情感联结,封闭自己的感受。

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信念:别人什么也不能给我,我要靠自己。她超级理性,情感很容易就被切断,形成分离的自我,无法体会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她表面冷淡,事实上内在和人建立感情的需求依然存在。所以遇到徐姑姑这样的暖男后,她尝试着打开自己的内心,向徐姑姑诉说她不幸的成长经历。

徐姑姑不仅在情感上能够共情到她,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愿意帮助她面对她原生家庭的困难和那吸血鬼式妈妈。

正是徐姑姑的共情、温暖和爱,房似锦的情感世界慢慢打开,能够恋爱,能够在情感上关心别人。打消了与安家天下静怡店同事的隔阂,建立了融洽有温度的关系。

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4)

房似锦是幸运的,遇到了徐姑姑和安家天下静怡的同事,她似乎重新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家中有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好“妈妈”徐文昌,修复她的童年创伤,她的依恋经验一点点地更新、改写,从回避型依恋转变为安全型依恋。

影视作品的确有夸大的效应,现实生活中建立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在不接受长期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很难改变他们的依恋模式。但还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或多或少变得更安全。

我的这个来访者,我们已经一起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两年多了,我感觉她现在才对我有所信任,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她总是谈她的外在事件,谈她遭到的不公平待遇。

她慢慢对我产生信任后,开始坦露她内心的情感,谈她对我的依恋和爱,当然还有对我的不满。

《安家》虽然是围绕买房卖房展开的,但实际上具有深刻的心理象征意义。房子是外在的家,但更重要的是在内心安家。就像我有个来访者说:如果内心是安全的,在哪里都可以安家。

想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安家(安家如果内心是安全的)(5)

作者:尤红,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首席督导级别心理咨询师,擅长方向:擅长方向: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家庭婚恋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压力情绪管理。为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个人成长体验和案例督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