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渠道助力果农增收致富(柿业兴旺促增收)

来源: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去年总共生产了有五六千斤吊饼,现在已经全部卖完了,行情还不赖开春后,柿子树也不用怎么管护,我就在村子附近打一些临工挣点零花钱”3月23日,在孝义市兑镇镇新民村,60岁的穆丙文告诉记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五个渠道助力果农增收致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五个渠道助力果农增收致富(柿业兴旺促增收)

五个渠道助力果农增收致富

来源: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

“去年总共生产了有五六千斤吊饼,现在已经全部卖完了,行情还不赖。开春后,柿子树也不用怎么管护,我就在村子附近打一些临工挣点零花钱。”3月23日,在孝义市兑镇镇新民村,60岁的穆丙文告诉记者。

新民村位于孝义市兑镇镇东南之南垣上,距市区9.5公里,西与梁家原相连,东与寺家庄相邻。2021年,附近的产树原村并入新民村,全村共有470户1221人,耕地面积2210亩,其中柿子树面积1100余亩,全村75%的村民家都或多或少有些柿子树。与周边村庄不同,由于缺乏自然资源,新民村没能搭乘上煤炭经济的“高速列车”,只能靠传统农业的“小平车”低速前行。幸运的是,2008年,村子里的“牛心柿子”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让新民村找到了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发力点。2018年,在村“两委”的牵头下,新民村成立南原新民柿业合作社,注册“新民牛心柿子”品牌,并组织人员前往“柿子之乡”陕西富平县学习机器剥皮、吊饼制作等柿子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2019年开始还组织起“柿子文化旅游节”。

在村集体的积极引领下,村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柿业”的信心,纷纷加入到这一特色产业中来。在这一背景下,穆丙文也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

“原来我家只有四五十棵柿子树,看到有合作社引导,我又租了七八十棵,现在总共已经有了一百多棵树了,大部分按照吊饼的标准生产,我在线下销售,女儿负责线上,每年保守计算也有个五六万的收入。”说起几年前自己的正确决定,穆丙文笑得合不拢嘴。

穆丙文的老乡,63岁的穆允栋也赶上了这波“柿业”发展的大潮。家中十几亩地,七亩多种了玉米、高粱、小麦,每年的收成却“阴晴不定”,时好时坏。去年,由于上半年遇上干旱,下半年又受到洪涝影响,收入很不理想。反倒是五亩多柿子树,虽然也发生了冻芽,但因为这几年有新技术的引进,吊饼行情也比较稳定,他的收入反而增长了不少。

“去年产了大概五千斤柿子,雇了三个人帮助制作吊饼,质量好的可以卖到十三四块钱,所以总体收入还是凑合。”虽然没有透露具体收入,但从语气中还是能听出穆允栋对“柿业”发展的信心和满足。

随着“柿业”的不断兴旺,新民村又谋划着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去年,不仅又新发展了200亩柿子树,还在乡镇领导的带领下又一次前往陕西富平考察学习,确定了“多经富民、兴企富村”的发展思路,将牛心柿子作为村里的优势支柱产业来发展,以吕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抓手,通过举办“柿子文化节”等各类活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途径,并计划由合作社牵头,引进技术设备,以牛心柿子为原材料开发柿子酱、柿子酒、柿子醋、柿叶茶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柿子的附属价值,增加群众收入。

“原来靠自然风,吊饼制作需要一个月,今年我们准备上马一个加工厂,将制作工期缩短到10天左右。同时,尝试推出柿子饮料、柿子醋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带动蔬菜、高粱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不断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穆允青介绍道。

本文来自【吕梁日报-吕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