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全文赏析 57岁杜甫登临岳阳楼赋一诗成盛唐五律之首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赏析 57岁杜甫登临岳阳楼赋一诗成盛唐五律之首(1)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文讲到,杜甫56岁漂泊四川夔州之时,写的一首《登高》,尽诉其几十年艰难苦恨的悲凉人生,被后世誉为唐诗七律第一。

今天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足迹,一起来欣赏他于57岁登临岳阳楼时写的这首五言律诗。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被誉为大唐诗人五律之冠,而杜甫这首《登岳阳楼》则被誉为盛唐五律之首。

其实,我们经常见到对唐诗或者诗人所谓“之冠”、“之首”、“第一”的评价,无非是后人的一种高度赞誉,并非什么评比后的定论。比如关于七律的“第一”,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认为是杜甫的这首《登高》,有的认为是崔颢的《黄鹤楼》,有的认为是李商隐的《锦瑟》。艺术这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不必太较真。

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

如前文述及,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杜甫欲前往灵武投靠唐肃宗,于半路被叛军抓获,囚在长安,逃离后带着一家老小一路南逃,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严武的接济下,在成都草堂过了五六年稍为安稳的生活。严武去世后,55岁的杜甫生活失去依靠,又漂泊来到夔州,第二年写的那首《登高》。

今天顺道来说一说,严武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帮助杜甫?因为这也涉及到杜甫“杜工部”名号的由来。

杜甫跟严武的关系,还得从他俩的上辈说起。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进士,还是当时的著名诗人,被誉为唐朝诗人五律之冠,但他恃才傲世,放肆狂妄,曾自诩“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今天我们夸赞别人文章写得有水平,可以用成语“衙官屈宋”来形容,这个成语的由来便是杜甫的爷爷上面这句话,可见其狂傲之至。

杜审言跟严武的父亲严挺之在唐朝初期同朝为官,两人关系很好,所以论辈分,严武虽然比杜甫小14岁,却高出杜甫一辈。

杜甫和严武继承了上一辈的友谊,两人情谊深厚,书信来往不断,所以在杜甫走投无路之时,才会想到投靠时任剑南节度使,镇守四川,成为一方诸侯的严武,这也是杜甫选择辗转来成都的原因。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过了一段时间稍为安稳的生活,期间,严武还推荐杜甫做了一段时间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的由来。

杜甫跟严武的交往,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相爱相杀”插曲,充分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杜甫继承了祖父放旷狂傲的性格,杜审言自诩“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则自夸“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爷爷说屈原、宋玉、王羲之都只配做我的属官和学生,孙子说杨雄、曹植、李邕、王翰都求着跟我见面,争来做我的邻居,爷孙俩站在一起,那真是天下无敌!

严武的性格更是夸张怪诞,他在八岁时就敢为母亲打抱不平,亲手杀死了父亲的小妾,长大了更是成为了在家里能写诗,上战场能杀人,既能文又能武的牛人。

两个性格都如此张狂的人做朋友,能不弄出点好戏那才怪呢。所以两人虽然感情很好,严武对杜甫更是接济有加,但也时不时言语不合,便互相厮杀。

有一次杜甫在严武府上喝酒,喝高之后,一时看严武不顺眼,竟站到凳子上指着严武破口大骂:“严挺之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儿子!”幸好酒醒后自我调侃说:“杜审言怎么生了我这么一个孙子!”才让严武消气。

还有一次严武对杜甫实在忍无可忍,拿着剑就想过去把杜甫给杀了,幸好出门时帽子的带子三次被门钩给挂住,在母亲的劝说下才消了气,不然还不知道会不会真让杜甫成了他盛怒之下的刀下鬼。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骂杜甫忘恩负义,不知好歹,然而大可不必,其实这也许正是两个真性情的朋友之间最真情的表现,只有最真朋友之间才有这种毫无保留,毫无掩饰的感情发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能看到这么一些朋友,他们经常吵吵闹闹,吵完闹完之后,又开开心心一起在大排档喝起啤酒,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杜甫和严武就是这么一对冤家朋友,可惜在杜甫55岁那年,这么一位可遇不可求的朋友,再也不能陪他喝酒,陪他打骂厮杀了。严武比杜甫小14岁,却比杜甫早死5年。

如前文所述,严武去世后,杜甫生活失去依靠,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离开成都,几经辗转,漂泊来到夔州,靠租地耕田维持生计。

可怜此时的杜甫已经体弱多病,老来还得当个名副其实的农民。回想当初那个陪自己和李白游山玩水的高适,人家是年轻时当农民,到老了拜相封侯,真是风水轮流转,同人不同命啊!

顺便说一下,严武正是接替高适,抗击吐蕃立了功,才受到朝廷重用,最后成了封疆大吏剑南节度使。

中国人自古有叶落归根的情怀,想当年贺知章85岁还“少小离家老大回”,想方设法回归四明故里。

杜甫自困守长安十年,历经战乱,不但一事无成,还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此时离家漂泊已二十多年,栖身夔州,已然体弱多病。

过了两年,思乡心切的杜甫,带着一家老小,乘着小舟,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先到湖北江陵,辗转来到湖南岳阳,登临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回想自己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感慨眼下多灾多难的国家,一时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五律《登岳阳楼》。

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开篇平淡,其实却是杜甫心中对自己“今昔”境况的对比和感慨。杜甫年轻时也是官宦子弟,生活优渥,十九岁便开始四处优游,期间还跟李白、高适结成驴友,想当年是风华正茂,心中充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革命理想,虽没有机会游览洞庭湖,却是无限向往,如今登上岳阳楼,却已是满脸沧桑,百病缠身,壮志未酬身先老的老年人。此时杜甫心中的惆怅,可想而知。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跟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句。“坼”为裂开之意,洞庭湖东面为古吴国,南面为古楚国。“乾坤日夜浮”尤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都是吞噬日月星辰之意。此联关键字,一个“坼”一个“浮”,暗示着江山的分裂,社稷之不稳。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作者《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都是由景及身,对自己经历和现状的感慨。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伟大之处,就在于无论他自己多艰难,多落魄,他还是处处想到别人,时时担忧国家,哪怕他自己家的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时候,还念念叨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戎马关山北”,杜甫写此诗的时候,北方的战事又起,吐蕃又在入侵唐朝,也正是由于战事,杜甫最终未能如愿回归故里,两年后病逝在漂泊的小舟上。

杜甫这首五律,短短40字,却象一鸿篇巨著,由过去写到当下,由景而及人,又由个人的遭遇而及国家社稷的安危,信息巨量,感情丰富,这正是唐诗艺术的高超和微妙之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