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怎样保护自己的财富呢 全球可能会持续高通胀

1

前几天,我在头条说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未来数年,全球可能会持续高通胀,更准确地说,是持续滞涨。

所谓滞涨,是指物价高涨、工资不变,或者工资上涨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

至于物价会持续高涨的原因,我列出了三个,分别是:

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全球都将处在一个新旧能源交替的不稳定状态。

新能源规模太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旧能源(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利益集团,基于在被替代前,挣一笔快钱的目的,拒绝大规模增产。

化石能源长期维持高价,将会极大地增加工业生产成本;而企业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们一定会把化石能源涨价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带高各种商品的价格。

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全球分工体系”将更多地被“区域分工体系替代”,近些年,各种眼花缭乱的“区域自贸协定”出炉,就是明证。

同时,中美欧三大经济体,基于地缘安全的考虑:近些年,全都在努力推进高科技产业的本土化、自造化,避免出现被卡脖子的风险。

比如,2020年以来,中美欧甚至日本,都在大兴土木,在本土建造先进制程的芯片生产线。

美国是一边巨额补贴本国企业英特尔,让其尽快研发先进制程;一边是强迫台积电和三星,在北美建造3-5纳米的先进生产线。

日本和欧盟,则采取了和台积电合作:用本土市场和政策扶持做诱饵,让台积电和三星,把次先进制程的生产线搬过来,先学习。

我们则走上了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自行攻克最先进的生产线。

无论是“区域自贸”的大潮流,还是大国们为了地缘安全,推进高科技产业的本土化,都意味着全球分工度的下降。

以前是全世界人才和资本的优化配置,以后可能只是某个区域内人才和资本的优化配置。

分工度和“资源配置优化度”的下降,一定会引发生产效率的下降;生产效率的下降,必然会提升商品的生产成本,消费品涨价也就顺理成章了。

全球由单级世界向多级世界转化,在由一个稳定状态,向另一个稳定状态转型的过程中,极容易引发地缘政治的冲突和不稳定。

地缘政治冲突,不但会影响能源价格供给,还会造成海运紧张,同样会抬升商品价格。

全球通胀怎样保护自己的财富呢 全球可能会持续高通胀(1)

2

至于工资不变,至少不会大涨的原因,也有两点。

一:全球能够开发的区域,基本已开发完毕,无论是拉美、西亚、东南亚,还是风头正劲的东亚,都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这就意味着:以前那种靠着“购买西方技术,然后充分利用本土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爆产能”的高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西方的技术,能够买到的,基本全被买到了;核心技术,西方自己尚且不够分,更何况卖给外围国家呢。

同时:这些中高收入国家,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继续爆产能不仅是严重的浪费,更可能酿成灾难性的经济危机。

最糟糕的是:这些中高收入国家,生育率跌得一个比一个狠;不但无力接盘巨额的资产泡沫(股市、房价)和过剩产能,就连维持基本的内需消费,也是踉踉跄跄。

因此,无论是拉美、西亚、东南亚,还是风头正劲的东亚,以后想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可自主技术创新不但要耗费巨额的金钱,还有可怕的时间试错成本。

试过了99条错路,才会明白第100条技术路线是对的;但99条错路的尝试时间,却黑暗而漫长。

也就是说,在技术取得突破前,必然要面临一个经济增长很缓慢的破茧期:

如果成功破茧,那就可以化蝶而出,一飞冲天;

如果不能成功破茧,那可能一辈子就要困在小小的茧房了,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无论是中高收入国家搞自主技术创新,以赶超发达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身进行技术迭代,创造出新的技术革命,都需要一段痛苦而漫长的破茧期。

在破茧期期间,没有可购买的技术,进行“爆产能”的增长;也没有新兴的产业,进行创新性增长;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低增长、低工资、高物价”的恶劣生存状态。

这种恶劣生存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滞涨。

3

这时候,可能会有头条看官问了:如你所说,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全球将陷入一场大滞涨,工资停滞、物价却要飞涨,那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钱包,不被通胀稀释呢?

我的回答是:只能是投资各种资产,单纯地把钱存到银行里,拿那点可怜的利息,是不可能赶得上通胀的。

各位看官可能又要问了:该投资哪些资产,才能追得上通胀?股票、债券、黄金?

我只能说:精准地预测未来,永远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过去大滞涨的案例中,找到一些可以被今天所利用的经验或教训。

而在过去百年,十几个滞涨案例中,美国1974-1982年的大滞涨,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参考价值。

4

美国1974-1982年的大滞涨,诱发原因和今天的大通胀,非常相似,也是三个原因。

一:1973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将石油价格飙升3倍,从而导致欧美日等工业国家的生产成本大涨。

二:1970年代,苏攻美守,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被苏联阵营压制,无论是拉美、北非、中东,还是欧美内部,都在上演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革命。

全球各地战争频发,地缘政治紧张,引发了海运困难,提升了全球贸易的交易成本,这个成本,最终被转嫁给了消费者。

三:1970年代,欧美战后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复苏期和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

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产能严重过剩;美国企业还要面临日本和德国的激烈竞争,山姆大叔苦不堪言。

更为糟糕的是:1970年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IT科技革命的交错区,或者叫空白区。这个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理论,基本被消化殆尽,而第三次IT科技革命的技术理论,还处于试错和破茧期,还不足以大规模商用。

全球通胀怎样保护自己的财富呢 全球可能会持续高通胀(2)

1970年代,美国民众抗议高物价、低工资

5

以上三个原因相互作用,导致1974-1982年:

美国人均工资增长了75%,物价却涨了114%,美国人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18.2%,中产阶级家庭数量锐减了2成以上

同时,由于1974-1982年的美国:实体制造和传统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消费又严重不足。

所以,代表实体制造和传统产业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大滞涨时期,8年就没涨过,甚至还略微下降了。这就意味着,在大滞涨时期,购买实体制造企业、传统企业、甚至所谓大消费企业的股票,大概率是要赔得。

传统企业股票不行,那高新科技股票怎么样呢?

1974年10月至1982年年末,代表优质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的纳斯达克指数,从55点飙升到了200点,上涨幅度为216%,超过了物价上涨幅度--114%。

看起来,买优质中小企业和科创股票,会是抵抗滞涨的一个好手段呢。

不过,我这里必须指出:1970年代的纳斯达克指数,作为一个整体在飙升,但构成纳斯达克的9成优质科创企业,却在这个期间破产的破产,被并购的并购,失败的概率也是极大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开启上帝视角的状况下,你怎么就敢确定,自己选择的科创企业,就是一个潜力股,最终可以一飞冲天呢?这十分考验投资者,对大环境、对行业特性、对被选企业的洞察力。

尽管如此,作为对抗滞涨的投资手段,科创股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风险大,回报也大。

6

看到这里,头条看官可能想问:科创类股票风险太大了,有没有更保险的投资手段。

我的回答是:不但有,还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黄金:1974-1982年间,全球金价由70美元/盎司,飙涨到450美元/盎司,上涨幅度高达542%,是物价上涨幅度的五倍。

抵抗滞涨,舍我(黄金)其谁?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这句俗话,在经济周期中,也相当适用。

只是,我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现在的黄金购买,很多是层层加码、上了高杠杆,金融机构为你代买的黄金。

这中间藏了多少猫腻,实在难知。

如果你能够直接购买到黄金,保值效果一定会有;但如果你是间接购买黄金,那就不一定了。

而相比黄金更为稳妥的是国债:1974-1982年间,美国2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超过了100%,算是勉强追平了通胀。

如果你仅仅想保住自己的金钱不贬值,不奢求升值,那国债就是相当靠谱的选择了。

全球通胀怎样保护自己的财富呢 全球可能会持续高通胀(3)

7

当然了,在由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滞涨时期,炒作原油、天然气期货,也是一个保值增值的好办法。

只是期货交易过于专业,风险比股票还大,并不建议小白们去踩雷。

总之,本文只是简述了一下“1970美国大滞涨”时期,各类资产的上涨下跌情况,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为头条看官们提供一个解决今天、未来滞涨的思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