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有哪些镇(沁水县介绍)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沁水县有哪些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沁水县有哪些镇(沁水县介绍)

沁水县有哪些镇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沁水县下辖7镇、7乡,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2013年,沁水县生产总值达到167.1亿元,增长11.7%。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地名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沁水历史悠久,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战国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 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旅游

沁水县有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名胜古迹。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历山自然风景区

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 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

西峡景区距下川村1公里。全长5公里,最窄处3米许。舜王"刀劈一线天,高山湖泊变桑田"的传说即源于此。此外还有天石、楼坎、试刀石等景观。

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赵树理故居5公里,背山临河。湘峪村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

"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

郭壁古镇

郭壁古镇距山西省沁水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县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隶属嘉峰镇。古代,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处滩涂戈壁,故名郭壁。

赵树理故居

赵树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遗物。

著名人物

刘东星,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与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私交甚厚。

孙居相(?-1634),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累升兵部右侍郎。

孙鼎相,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1621),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死后被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历官南京大理卿。卒,赠太子太保。

贾景德(1880-1960),清朝进士。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1906-1970),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赵树理创立中国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狮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