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诸葛亮品质的古诗(唐诗的歌颂文人的寄托)

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代表了旧时代文人的郁郁不得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下开始动乱,文人们又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希望天降良将平息战乱,在历史的基础上为诸葛亮增添了不少英雄事迹,如七擒孟获,来显现出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才能。

《汉表传》:"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曰:(张)邰死此树之下,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千弩俱发,射邰而死。"

唐朝的诗人为诸葛亮的形象增添一项军事才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少陵野老杜甫,杜甫对于诸葛亮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厚情感。

描写诸葛亮品质的古诗(唐诗的歌颂文人的寄托)(1)

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歌颂诸葛亮的治世贤能,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诸葛亮一样的人,在盛唐由盛转衰时,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以诸葛亮自比,在许多诗中缅怀诸葛亮的"老臣心"。

在隋唐时这样的诗人有很多,无一例外的给予了诸葛亮极高的赞美,他们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精神领袖,寄托着自己青云直上的理想,并且为之歌颂,重点突出诸葛亮一代贤臣的形象,和富有谋略的军事形象。

比魏晋南北朝时更加维护诸葛亮的正面形象,甚至在文学记载中为诸葛亮的悲剧命运打抱不平,将他塑造成一个为国呕心沥血的悲剧牺牲性人物。

描写诸葛亮品质的古诗(唐诗的歌颂文人的寄托)(2)

《三国演义》的问世,让诸葛亮的形象趋于完美

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也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著作虽然以《三国志》为原型,但是书中内容与原本历史中的三国相去甚远。

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描写,都增加了作者的艺术创想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三国,也正是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呈现出来的艺术三国。

在这本书中作者罗贯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将诸葛亮作为整个三国中的核心人物,并且将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将近于完美的存在。

在书中诸葛亮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能,能够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有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谋略,他的智慧超群,已经是超乎凡人的程度了。

描写诸葛亮品质的古诗(唐诗的歌颂文人的寄托)(3)

《三国志平话》:"又数日,引军南到蛮界,至泸水江。其江泛溪热,不能进。武侯抚琴,其江水自冷,军师令军速过。"

与历史相反的是,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采用适当篇幅描写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而是在军事才能上极尽笔墨描写。

这也侧面展现了诸葛亮超凡的智力,如七擒孟获、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军事行为,让读者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超群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小说中还强化了诸葛亮的忠臣形象。

重点刻画了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情感羁绊,二人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也让人心向往之,而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也让人们感受到诸葛亮的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到了明清时期的诸葛亮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最初的诸葛亮形象相比,又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正面描写,让诸葛亮变得脱离历史和凡人的范畴,神乎其神起来。

描写诸葛亮品质的古诗(唐诗的歌颂文人的寄托)(4)

毫无缺点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刻画需要,也是精神寄托需要

诸葛亮从古至今经历了千百年的时光,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正面形象,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因素,诸葛亮的悲剧性让他获得了大众的同情,在历史中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一统天下做出了一生的努力。

但是到最后一生心血都付之东流,这让他在后世眼中成为一个悲剧英雄,得到大家的一致惋惜,尤其是以文人墨客为首的读书人,更是奉诸葛亮为精神领袖。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经常以诸葛亮来感慨自己壮志未酬,在后来的历史流传中,诸葛亮作为一个正面形象自然是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这样诸葛亮的含恨而终更能激发群众心中的怜悯不舍之情。

除了诸葛亮,其他的关键人物无不有着各自的缺陷,像周瑜的自视甚高,狂妄自得,刘备的意气用事,刘禅的难当大任等等,都是历史刻画后让他们展现的不妥之处。

但是在诸葛亮身上,我们看不到这些缺憾,诸葛亮的塑造是完美的,是不似凡人的,从相貌衣着"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有飘飘然神仙之感""散发光足,身披道衣"到言行举止都是极力往"羽化登仙"的方向上靠拢。

而诸葛亮的种种著名事迹也说明了后世作者对于诸葛亮"神化"形象的认同,在这其中罗贯中的描写尤为"神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虽然没有完全脱离了历史记载中的诸葛亮形象,但是也和真实的诸葛亮形象相去甚远。

在小说的艺术加工中,完全的回避了诸葛亮的种种缺点,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仙"人物,而且极为出色的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诸葛亮成为了一个永世不朽的艺术加工后的经典人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