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作者:白柳读史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乘船”,此话形容一个人的气量非凡。杜甫《蜀相》一诗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城官外柏森森。”此处的丞相指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然而,宰相和丞相,同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臣,仅一字之差,两者却大有不同。

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1)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记载说,宰相为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高级官员,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也就是说宰相是封建社会中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各不相同,如夏商称作巫史,西周春秋时为公卿,秦国称“相邦”,楚国称为“令尹”,此后陆续出现过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数十种称谓。尽管叫法不一,但从本质上讲都是宰相的一种外在延伸。历史上除去辽代曾将宰相作为正式官职外,其他时期“宰相”所对应的官职名称和职权范围都不尽相同。所以说“宰相”是一种职务的通称,并不专指某一官职,而是泛称,是一种制度体系。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2)

何为丞相?一般指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是具体的官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此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政府架构和人员编制上继续设丞相一职,王绾、李斯等均担任过丞相。

西汉承秦制,设置丞相,如汉文帝即位后,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汉成帝时期,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并称为“三公”,统称宰相。西汉末年,汉哀帝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并列为三公,三人均为宰相,同时取消丞相一职。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3)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均设置丞相,魏国不设丞相但以三公及中书监、中书令并为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一职时置时废,设置的时间少,不设的时候居多。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即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三人皆为宰相。唐代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又有所改变,将内史省改名为中书省,内史令相应地更名为中书令,将门下省长官纳言改名为侍中,但对应的职务仍为宰相。

宋代的宰相先后采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等名义,设置“参知政事”。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吗(4)

明朝时期中央集权加剧,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任右丞相的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杀后,朱元璋借机废除丞相,亲自统领六部。他的解释是:“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君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仍然不设正式的宰相。清代前期设立官阶一品的大学士,为文臣最高品级,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宰相性质。

由上所述,丞相与宰相的明显区别在于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名称,而宰相是一个泛称。也就是说,“宰相是一种制度设计,是百官之长的统称,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宰相涵盖包括丞相在内的诸多官职,丞相是宰相的一种,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