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罡说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九)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九)

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李淳风的《藏头诗》。接上期的“天下人民尚有存者哉”。

淳风曰:然八十年后,魔王遍地,殃星满天。有之者有,无之者无。金银随水去,土木了无人。不幸带幸亡,来又有金。越数年后,人皆头顶五八之帽,身穿天之衣,而人类又无矣。幸有小天罡下界,扫除海内而太平焉。

李淳风说:然而80年后,到处都是造反之人,洋人从天而降,祸害也不少。能保命的人就保,没命的人也就保不住了。金银珠宝都是身外之物,保不住命,多大的房子都白费。朝廷虽说不幸遭难,可是万幸保住了江山,再掌大权,江山仍然在手。又过了数年,人们头上都戴着文明帽,身穿文明服。百姓又难安心生活了,幸好有贤能之君,扫除国内之乱换来安宁。

李淳罡说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九)(1)

这一段比较有迷惑性,也是很多朋友将《藏头诗》看作是 “未来预言”的依据。因为上一段提到“越二百余年”讲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大清建国是公元1636年,入关是公元164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公元1850-1860年代,时间上看正好是200多年。而这一段说“然八十年后”,按时间向后推算80年,应为1930-1940年代。关于《藏头诗》的时间,前面也讲过几处,都出现了错误,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关于武则天和李隆基的就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要提到时间错误呢?根据《藏头诗》的上下文可知,这一小段讲的内容与下一小段是相互联系、承接的。内容实际应为清末,为什么呢?答案就要从《藏头诗》的作者说起,它的作者绝不是李淳风,那又会是什么人呢?

《藏头诗》在用词上与前面我们解读过的那些所谓的“预言”大相径庭。《藏头诗》的用词给人“恐怖”之感。如:“混世魔王”、“几无人类”、“殃星”、“地裂山崩”、“女生须”、“男生子”、“目中长流水”、“口内食人肉”等等。虽然在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借代,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作者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些词语呢?这就要说一说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民间秘密宗教”。所谓的“民间宗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所说的“会道门”。民间宗教以所谓信仰为外衣,通常秘密结社,其本质就是“邪教”。清代民间宗教,多为白莲教和罗祖教的分支,或其衍生出的教门。清代的民间教派多且杂,比较知名的分支或衍生教派有:黄天道、混元门、金丹道、清茶门、三元会、天地门、红灯照、义和团等等。

前面我们讲过的网络流传的《太白山碑文》,也就是民国初期1920年代编造的《刘伯温谶》就是一贯道当时的传教工具。其早期版本中就包含“今年人死七分”、“口吐鲜血而亡”、“半夜三更有妖怪”、“瘟神下界”等等内容。《藏头诗》的用词与《刘伯温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诗文的时间顺序、形式、内容、用词基本可以判断出《藏头诗》为清末民初的民间秘密宗教所作,应为传教工具,目的自然是发展教众敛财。因为当时的教门众多,它具体出自哪一个教门无从知晓。不过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作者为什么要叫它《藏头诗》。

“藏”隐蔽的意思,可引申为保护。“头”即首,代表着人的脑袋。“藏头”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脑袋,也就是保命。联想到民间秘密宗教,意思再好理解不过了。原本大家认为《藏头诗》有点莫名其妙,如此解释是不是变得合理很多呢?作者之所以要说“然八十年后”其实也是为了藏自己头,保自己的命。作者将时间向后推移,一方面保护自己免于在当时被当政者治罪,一方面可以使教众相信前面的内容,认为它是灵验的,通过预留时间以达到敛财的目的,让教众认为它具有保命的作用。说它与清代民间宗教有关,这一段的内容很多都是双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还是先解读一下这一段内容。

李淳罡说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九)(2)

“然八十年后”这个时间并不准确,作者欲盖弥彰,因为这个时间正是作者经历或身处的年代,从段落内容上看,这一段应为公元1900年左右,因为其时代特征异常明显。当然也不排除是编者在出版时修改的。《藏头诗》的编造时间大致应为清末民初。“魔王遍地”指国内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各地反清起义等。“殃星满天”指国外来的灾祸,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各国列强。“魔王”与“殃星”相对,“遍地”与“满天”相对,突出内外有别。

“有之者有,无之者无”也就是能保住命的就保住了,保不住的也没办法,天意如此,比较像民间教派所言。“金银随水去”表面看是钱财付之东流的意思,实际是暗示人们不要吝惜家财,要“奉献”出来,更符合民间宗教的讲法。“土木了无人”也就是表面看是房子没人住,实际是暗示命比房子重要,人要明白“藏头”的重要性。“来又有金”这也是典型的民间宗教的说辞,暗示人们要明白“舍与得”。《藏头诗》是按历史编写的,这一句以历史来讲也暗示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五八之帽”是指清末传入中国“文明帽”,也就是“西式礼帽”最初多为平顶。“五八”可以有两种解法:

1.帽子的直径,五寸八分(清制)。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廷制定的《推行划一度量权衡制度暂行章程四十条》规定,全国继续推行清康熙年间制定的“营造尺库平制”。根据“营造尺库平制”换算可知1寸等于万国公制的3.2公分(厘米),通过公式换算可得出帽子的帽围。

先换算帽子直径的厘米数:(取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5.8(寸) × 3.2(厘米)=18.56(厘米)

根据公式C= π× d以直径求周长(帽围):

3.14(圆周率)× 18.56(直径厘米)=58.28(厘米)

5.8寸直径的帽子,帽围是58.28厘米。“文明帽”来自西方,一般成人所带的帽子是7¼码,帽围是58厘米,为帽子的标准尺寸。

2.帽围58公分(民国万国公制)。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法》,即度量衡制度,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从《权度法》的规定可知,1915年以前民间就已经开始使用“万国公制”,也就是“公尺(米)、公分(厘米)”等。《藏头诗》若是民国建立后,1915年以前编造的,其使用“公尺、公分”也并不稀奇。“五八”直接解释为帽围58公分(厘米)也不算错误。

李淳罡说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九)(3)

清末开始流行的“文明帽”以男士帽子较为常见,是权贵、时髦人士的首选。女士所带的“文明帽”较为罕见。公分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厘米的旧称。目前帽子的国际标准尺寸仍为58厘米。为什么“五八之帽”要叫做“文明帽”呢?因为当时义和团被洋人批作“野蛮人”。所以,“庚子国难”之后,从朝廷到坊间都热衷讲“文明”。所以,当时洋人包括洋人用的一切东西,都意味着“文明”。

在当时有“文明四件套”,即戴“文明帽”,穿“文明服”,拿“文明棍”,看“文明戏”。文明帽就是西式礼帽,文明服就是西服,文明棍就是手杖,文明戏就是话剧。当时的普通百姓绝不会是这样,文中之所以称“人皆头顶五八之帽”,是为了突出“人”,这里的“人”特指当时的留学生,这也是为下面的小段落作铺垫。所以,前面才会讲到,这两个小段是相互联系和承接的。由于篇幅的原因下一期会详讲。“天之衣”其实就是指“文明服”西服。“天”指天下,能盖住天下的衣服,必是在天下之外,这里指国外,以呼应前面的“殃星满天”,并不是指天的颜色。“小天罡下界”指光绪皇帝。前面提到“唐隆政变”李隆基等人时称“五天罡下界”,这里之所以用到“小”,是因为光绪皇帝虽有才能和抱负,但受制于慈禧太后,故称其为“小天罡”。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兴中会”。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兴中会筹划发动广州起义,以武力推翻清廷的统治,由此拉开了武装反清的序幕。结果计划泄漏,孙中山、陈少白等人逃离广州。陆皓东冒死潜回机关焚毁名册不幸被捕,经钉插手脚等残酷刑罚,宁死不屈。成为“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朱贵全、程奎光、丘四、程耀宸等人相继被捕牺牲,广州起义失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清藩属国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廷派兵平乱。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主战,清军仓促迎战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战败。清光绪二十年一(公元1895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多地商埠。

李淳罡说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九)(4)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沙俄利用清廷战败的困境,藉以“共同防御”日本为由,诱迫清廷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密约》,获得中东铁路权,将东北地区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开始维新变法运动。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致使变法失败。导致光绪皇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康广仁等人被杀,变法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因涞水县高洛村发生教案,清廷派兵弹压,导致义和团与清军多次交战。义和团拳民大举入京,放火焚烧教堂,滥杀无辜。导致驻华各国使馆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增兵北京。外国列强组成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向十一国列强正式宣战,并支持义和团向洋人开战。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联合军队,占领天津后,出兵又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及皇室,仓皇离京,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史称“庚子国难”。彼时的北京百姓只能自求多福,正是“有之者有,无之者无,金银随水去,土木了无人”。

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廷无奈议和,最终与11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希望“保全”慈禧太后,以充当代理人。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返回北京,将光绪皇帝幽禁于瀛台,自己则再次“垂帘听政”,这正是“不幸带幸亡,来又有金”。“庚子国难”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逐步掌控,西方的思想,与之生活有关的用品等纷纷涌入中国,如:礼帽、西服等也变得常见。但各地反清起义不断以及清廷对百姓的搜刮,致使民生艰困,导致百姓又无法安心生活了。光绪朝后期又爆发了多次反清起义,均被清廷派兵弹压,如:萍浏醴起义、七女湖起义、浙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等,这就是“幸有小天罡下界,扫除海内而太平焉”。

如果说《藏头诗》是能预测未来的“预言”,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它不过是清末民初所谓的民间宗教的敛财工具罢了,根本就不可信。

上一期: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八,真主生于红雁之中,木子作将,廿口作臣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